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储能行业:需求共振下的价值跃迁与新周期启幕

储能行业:需求共振下的价值跃迁与新周期启幕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储能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2025年,国内外储能需求呈现“共振式”爆发,锂电材料供需格局显著改善,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攀升,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本报告从供需两端、产业链动态、技术迭代及政策导向等维度,剖析储能行业的价值重估逻辑,并展望2026年及未来趋势,为投资者与产业参与者提供战略参考。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储能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2025年,国内外储能需求呈现“共振式”爆发,锂电材料供需格局显著改善,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攀升,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本报告从供需两端、产业链动态、技术迭代及政策导向等维度,剖析储能行业的价值重估逻辑,并展望2026年及未来趋势,为投资者与产业参与者提供战略参考。

一、需求端:全球共振,储能成为能源革命“刚需”

1.1 海外需求:能源转型与电网升级的双重驱动

欧美市场: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40%,但间歇性问题凸显,储能成为电网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25年1-9月,欧洲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20%,美国市场受《通胀削减法案》(IRA)补贴刺激,户用储能装机量激增150%。

新兴市场:中东、拉美等地区因光照资源丰富,光伏配储需求爆发,沙特NEOM新城、智利Atacama盐湖等项目推动大储(GWh级)订单放量。

1.2 国内需求:政策托底与市场自发驱动并行

强制配储政策:全国20余省要求新能源项目按10%-20%比例配储,推动共享储能模式普及,2025年1-9月国内储能系统招标量达85GWh,同比增长95%。

用户侧需求:峰谷价差扩大(部分省份价差超0.8元/kWh)叠加虚拟电厂(VPP)试点推进,工商业储能经济性凸显,2025年新增装机占比提升至35%。

1.3 需求超预期:数据印证行业爆发力

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025年1-9月达428GWh,同比增长90.7%,其中锂电占比超95%,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开始渗透。

国内动力+储能电池销量:累计1067.2GWh,同比增长55.8%,储能电池占比从2024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40%,成为第二增长极。

二、供给端:产能出清与结构优化,头部企业主导新周期

2.1 盈利能力:拐点已现,盈利修复趋势明确

行业整体:2025年第三季度锂电材料板块首次实现总体扭亏,但细分领域分化显著:

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FP)因成本优势与安全性,毛利率回升至18%-22%,高镍三元(NCM811)因技术门槛高,毛利率仍处10%-15%低位。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LiPF6)价格企稳,头部企业(如天赐材料)通过一体化布局将毛利率提升至25%以上。

头部企业: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凭借技术、规模与渠道优势,净利率维持在15%-2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2 资本开支:从“扩张”到“精准投资”

总量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锂电产业链资本开支同比增长15%,但增速较2024年下降20个百分点,行业从“跑马圈地”转向“精益生产”。

结构优化:资金集中流向技术迭代领域(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与海外产能布局(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基地)。

2.3 现金流与库存:健康化趋势显现

现金流:行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30%,宁德时代占比超40%,但二线企业(如多氟多、华盛锂电)现金流改善显著,偿债能力增强。

库存:2025年第三季度存货/总资产指标环比微增0.5个百分点至18%,处于合理区间,头部企业通过“以销定产”模式控制库存风险。

2.4 供需紧平衡:涨价与产能紧张并存

价格信号:2025年需求旺季,碳酸锂价格反弹至12万元/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涨价8%,头部企业订单排产至2026年二季度。

产能利用率:宁德时代、海博思创等企业产能利用率超90%,而二线企业平均仅65%,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三、未来展望:2026年供需紧平衡强化,技术迭代开启新赛道

3.1 需求侧:储能与动力双轮驱动

储能需求:预计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将突破700GWh,CAGR达45%,其中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占比提升至20%。

动力需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叠加商用车电动化加速,动力电池需求维持25%以上增速。

3.2 供给侧:技术迭代与资源品争夺

技术路线: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进入商业化临界点,2026年有望贡献5%-10%的产能增量。

资源品战略:锂、钴、镍等金属的海外矿产布局成为竞争焦点,企业通过参股、包销等方式锁定上游资源,降低供应链风险。

3.3 政策与市场:从补贴到市场化定价

国内:储能电价机制逐步完善,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比例提升至60%,经济性进一步凸显。

海外:美国IRA法案补贴退坡预期下,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如“本土含量要求”)维持竞争力,欧洲碳关税(CBAM)推动绿色储能产品溢价。

四、投资策略:聚焦头部与差异化,布局技术迭代长周期

短期:关注供需紧平衡下价格弹性标的(如碳酸锂、磷酸铁锂正极),以及海外订单占比高的系统集成商(如阳光电源、海博思创)。

中期:布局技术迭代领域,固态电池(如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钠离子电池(如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相关企业有望受益。

长期:资源品战略价值凸显,拥有上游矿产资源或回收技术(如格林美、华友钴业)的企业具备抗风险能力。

结语:储能,能源革命的“价值锚点”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已从“配角”跃升为“主角”,其价值重估不仅是行业供需格局优化的结果,更是技术迭代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产物。2026年及未来,储能行业将进入“高景气+高壁垒”的新周期,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与资源优势,有望持续引领行业变革,而投资者需以“长周期视角”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