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固态电池“狂飙”2025:从实验室到千公里续航,中国产业链打响全球突围战

固态电池“狂飙”2025:从实验室到千公里续航,中国产业链打响全球突围战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2025年11月的四川宜宾,因一场动力电池盛会成为全球产业焦点。12日至15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全固态电池从“技术概念”加速向“产业化落地”冲刺,宁德时代、东风汽车等龙头企业亮出硬核成果,中科协主席万钢直指三大瓶颈,而东道主宜宾更以“关键材料+测试平台”的组合拳,勾勒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换道超车的清晰路径。

2025年11月的四川宜宾,因一场动力电池盛会成为全球产业焦点。12日至15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全固态电池从“技术概念”加速向“产业化落地”冲刺,宁德时代、东风汽车等龙头企业亮出硬核成果,中科协主席万钢直指三大瓶颈,而东道主宜宾更以“关键材料+测试平台”的组合拳,勾勒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换道超车的清晰路径。

一、宁德时代:换电体系“兼容未来”,供应链锁死62万吨

“固态电池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他透露,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研发已突破“4级技术成熟度”(去年自评行业最高仅4级),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试产,2030年大规模量产。更引发行业震动的是其换电体系的“前瞻性布局”——该体系从设计之初便预留固态电池接口,未来可无缝切换,直击续航焦虑与补能效率痛点。

为保障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宁德时代与嘉元科技签订“军令状”:后者将在2026-2028年优先供应至少62.6万吨新型负极集流体材料(含固态电池用铜箔)。这一数字相当于当前全球动力电池铜箔年需求的1/5,凸显龙头对固态电池产能的“豪赌”。

行业观察:宁德时代的“换电+固态”双轨战略,本质是构建技术代际优势。当竞争对手仍在液态电池领域内卷时,其已通过换电标准制定提前锁定下一代市场,这种“降维打击”或重塑行业格局。

二、万钢泼冷水:中试阶段三大难题待解,成本是“生死关”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的演讲为狂热的固态电池热浇下一盆冷水。他直言,全固态电池虽已进入百兆瓦级中试线建设阶段,但产业化仍卡在三大关卡:

材料创新:硫化物电解质易与空气反应、氧化物界面阻抗高、聚合物能量密度低,目前尚无“全能选手”;

工艺突破:干法电极涂布均匀性、固态电解质成膜致密度等关键工序良率不足30%;

成本困局:当前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5倍,需通过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重构降本。

数据佐证:据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产能规划超50GWh,但实际落地率不足40%,核心原因正是材料与工艺瓶颈导致的良品率低下。

三、东风汽车“亮剑”:350Wh/kg电池量产上车,2026年冲刺千公里续航

参展商东风汽车抛出“重磅炸弹”: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在-30℃低温下能量保持率超72%(液态电池普遍低于50%),并通过170℃热箱试验(国标130℃)。更关键的是,东风已建成0.2GWh中试线,2026年9月将量产上车,搭载车型续航直接突破1000公里。

技术拆解:东风电池采用“高容量三元正极+硅碳负极+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路线,通过纳米级界面修饰技术解决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问题。这一方案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间取得平衡,或成为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四、宜宾“逆袭”:从“酒都”到“固态电池之都”,材料成本砍半

作为东道主,宜宾的野心不止于承办大会。国内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即将在此投用,而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孵化的华宜清创,更发布三款“价格屠夫”级硅碳负极材料——PHSC-550、PHSC-1900、PHSC-2500,售价仅为市面同类产品的40%-50%。

秘密武器:华宜清创独创“生物质炭资源化利用+一步法制备”技术,将秸秆、竹屑等废弃物转化为高纯度硅碳负极,既降低成本又符合碳中和趋势。这一创新或颠覆全球负极材料供应链格局。

与此同时,宜宾本地产业配套全面提速:

赛科动力一期0.5GWh高安全电芯生产线投产;

时代长安扩能后产能达210GWh,稳居全球单体基地榜首;

赛科检测电池智能测试中心揭牌,1.5万个电性能测试通道可模拟极端环境,为研发提供“数据弹药”。

五、全球竞速:中日韩“三国杀”,中国能否领跑?

固态电池赛道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日本:丰田宣布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450Wh/kg;

韩国:LG新能源计划2026年实现聚合物固态电池商业化;

美国:QuantumScape固态电池通过大众严苛测试,但量产时间表推迟至2028年。

中国优势:从宁德时代、东风到宜宾,中国已形成“龙头企业-关键材料-测试平台”的完整生态,且在硫化物、氧化物两条技术路线同步发力。万钢坦言:“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数量占全球60%以上,但需警惕‘技术领先、产业滞后’风险。”

结语:固态电池,中国产业的“新长征”

当东风汽车的固态电池车在宜宾街头试跑,当华宜清创的硅碳负极材料装车发往全球,这场关于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竞争已无退路。从技术突破到成本攻坚,从材料创新到生态构建,中国产业链正以“宜宾速度”向全球巅峰冲刺。或许不久的将来,固态电池将像今天的锂电池一样,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世界名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