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5 日起,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强制实施新版 3C 认证规则(CNCA-C09-02:2025)。新规首次将企业分为 A/B/C/D 四级,采用“型式试验+工厂检查+突击抽检”全链条监管,并新增热失控、过充防护等安全测试。已获旧证产品可自然过渡至到期,未贴新版 3C 标志的产品即日起禁售。
从表面看,新规只是将3C认证从“推荐”变为“强制”,但深层影响早已渗透产业链每个环节。企业分级管理像一把悬顶之剑——A类企业可享年度一次的宽松审查,而C/D类企业将面临突击检查与高频次抽检,这种“信用绑架”将加速尾部企业出清。某华东电池厂商坦言:“以前靠低价走量的日子结束了,现在每颗电芯都要经得起‘热失控’‘过充防护’等极限测试。”
更致命的是全链条追溯体系。新规要求产品植入唯一性电子标识,从原材料到成品实现“数字身份证”管理。这意味着代工厂的灰色操作空间被彻底封堵,过往贴牌生产的中小品牌要么自建产线,要么沦为代工炮灰。华南某贴牌厂商仓库里堆积的数十万颗无标识电芯,此刻成了烫手山芋。
市场也在上演“冰火两重天”。头部企业正将新规视为超车良机,某科创板上市公司斥资2亿元扩建的无尘车间即将投产,其CTO透露:“新产线搭载AI质检系统,不良率控制在0.01%以下,光这一项就能省下千万级售后成本。”而山寨小厂则在政策夹缝中挣扎,深圳华强北的柜台前,商家们正疯狂甩卖库存裸机,标价从百元腰斩至49元仍无人问津。
过渡期的暗流同样汹涌,尽管旧版3C证书可“自然续命”,但认证机构已悄然提高复审门槛。某国际认证机构负责人透露:“最近三个月,企业咨询量激增300%,但能通过新版测试的不足两成。”更严峻的是,欧盟碳关税与国内新规形成双重绞杀,未完成绿电认证的出口型企业,或将面临“国内罚钱、国外扣货”的双重打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创新成为最后筹码。搭载石墨烯散热技术的快充电池、支持无线反向充电的模块化设计,这些曾被视作噱头的功能,突然成了企业的救命稻草。京东方的柔性电芯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攻关可折叠电池技术,他们知道:当行业洗牌的飓风刮过后,活下来的必定是那些敢于重新定义产品的玩家。
8月15日不是终点,而是新赛道的起点。当3C认证从入场券变成常态,移动电源行业终将回归本质——安全是底线,创新是王道。那些在烈火中淬炼出的品牌,将以更严苛的标准、更可靠的技术,重新定义未来十年的电能存储革命。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