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近期动态 > 警惕AI“数据投毒”升级,微量假信息即可撬动市场操纵新杠杆

警惕AI“数据投毒”升级,微量假信息即可撬动市场操纵新杠杆

   来源:

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正催生新型市场操纵手段。通过定向污染训练数据,攻击者可系统性生成虚假市场信号,如虚构企业合作、虚增财务指标等,利用AI生成内容的传播裂变效应,短期内引发市场认知偏差,进而操控特定标的交易价格。

国家安全部今日发布安全提示,指出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存在虚假信息、虚构内容及偏见性观点等问题,导致数据源污染,威胁AI安全。

新研究提示:训练数据哪怕混入万分之一虚假文本,模型有害输出即可显著放大,且虚假内容会回流网络、逐代累积,形成“污染遗留”。在金融、公共安全等场景,此类数据投毒可能触发市场操纵、舆论误导等,现实风险不容忽视

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正催生新型市场操纵手段。通过定向污染训练数据,攻击者可系统性生成虚假市场信号,如虚构企业合作、虚增财务指标等,利用AI生成内容的传播裂变效应,短期内引发市场认知偏差,进而操控特定标的交易价格。

目前来看,虚假信息主要有三板斧,首先是虚构企业合作,篡改官网信息、伪造会议纪要、诱导模型生成“战略签约”结论;其次是虚增财务指标,在论坛、问答社会大量植入“超预期盈利”帖子,训练集吸收后,AI研报自动给出“上调评级”;最后是深度伪造视频,有些AI模型已经出现伪造“创始人官宣即将上线某交易所”的短片,配合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曾在加密市场造成代币短时暴涨后闪崩。

实验表明,训练集中混入约万分之一虚假文本,模型输出的有害或误导性内容即可出现两位数的增幅;污染信息一旦上网,又会被新一轮爬虫抓取,形成“递归污染”闭环。

监管部门已把“AI数据投毒”列为新型市场操纵手段,要求券商、基金在采购第三方大模型服务时,必须提供数据来源与清洗报告;交易所亦在测试实时语义水印,识别并阻断异常生成的“研报”与“快讯”。

对投资者而言,凡遇“AI生成”的利好利空,需交叉核验原始出处;于机构而言,应把训练数据溯源、对抗样本检测纳入常规风控,防止模型成为操纵市场的“放大器”。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AI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