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划界:新老项目收益逻辑裂变
国家发改委 "136 号文" 以 2025 年 6 月 1 日为界,将光伏项目分为两类:
存量项目(6 月 1 日前并网):通过 "机制电价 + 差价结算" 实现平稳过渡。例如,若机制电价 0.3 元 / 度,市场均价 0.25 元 / 度时电网补差价,反之需返还差额。这一 "高补低退" 机制为行业保留 3 年缓冲期,但过渡期后将逐步退出保护。
增量项目(6 月 1 日后投产):全面参与市场化竞价。山东首批项目机制电价上限 0.35 元 / 度、下限 0.25 元 / 度,较燃煤基准价低 11.4%-36.7%,倒逼企业提升成本控制与交易策略能力。
分布式光伏:抢装潮与收益悬崖
政策冲击下,分布式光伏呈现两极分化:
抢装加速:为锁定全额上网政策,2025 年 1-2 月分布式新增装机 18.6GW,占光伏总增量 47%。山东、河南等地出现 "整县推进" 加速现象,部分项目 "边建边并网"。
收益缩水:以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模式为例,工商业峰谷电价差若从 0.8 元 / 度缩至 0.5 元 / 度,收益率下降 20%-30%。山东现货市场 2024 年 11 月光伏均价仅 0.11 元 / 度,部分时段跌破 0.05 元 / 度,余电上网可能亏损。
技术与交易:破局的双引擎
行业洗牌中两类企业将突围:
技术先锋:N 型 TOPCon 组件效率突破 25.9%,配合智能运维系统,发电小时数提升 10%-15%。天合光能 210 尺寸组件在青海 500MW 大基地项目中,年发电量较 P 型组件多 120 万千瓦时。
交易高手:通过 "中长期合约 + 现货套利" 策略对冲风险。某头部企业测算,若将 30% 电量锁定 0.3 元 / 度合约,70% 参与现货交易,综合收益可达 0.265 元 / 度,较全现货交易提升 6%。
三大悬念:政策与市场的终极博弈
机制电价如何定? 各省细则未明,若上限过低可能导致新项目收益率跌破 8% 盈亏线。山东、河南等地已试点分阶段入市,但具体竞价规则仍待明确。
储能配套是否强制? 政策虽禁止 "储能并网前置",但安徽等地变相要求电网侧独立储能配套,推高项目成本。用户侧储能暂未纳入支持范围。
绿证与电价协同? 纳入机制的电量不可重复获得绿证收益。2025 年 4 月绿证价格预期为 4.58 元 / 个(集中式项目),若跌破 20 元 / 兆瓦时,企业环境溢价将缩水。
变革倒计时:三个月重塑行业生态
随着 2025 年 6 月 1 日 "大限" 临近,光伏企业需在三个月内完成从 "政策依赖" 到 "市场生存" 的转型。技术迭代与交易策略双轮驱动者将抢占先机,而依赖传统模式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这场重构不仅是电价机制的变革,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重塑 —— 从 "旱涝保收" 的政策红利,到 "量价博弈" 的市场深海,光伏行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的十字路口。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做决策依据,仅供市场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