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场:65美元成“生死线”,地缘博弈主导短期波动
周四亚欧时段,布伦特原油在65.82美元/桶附近窄幅震荡,周三盘中一度下探至65美元的两个月低点后反弹,技术面形成“双底”雏形。当前油价被困于65.90美元关键分界线,上下箱体(65-67美元)的突破方向将由周五美俄乌三方峰会决定。
核心矛盾:供应过剩VS地缘溢价
基本面压制:美国EIA数据显示,上周原油库存意外增加300万桶(远超市场预期减少27.5万桶),叠加IEA下调全球需求增速预测,供应过剩压力凸显;
地缘风险对冲:乌克兰袭击俄罗斯乌涅恰输油管道枢纽,威胁欧洲能源供应安全,叠加美国对俄制裁升级(如印度商品关税翻倍、威胁亚洲大国500%关税),推升冲突升级预期;
谈判不确定性:俄方要求承认“新现实”(即占领乌克兰领土),而美方试图通过峰会施压,双方立场强硬,或引发市场避险情绪。
技术面信号:65美元支撑强劲,但突破需催化
若峰会达成协议:油价或回踩65美元支撑位,甚至测试63美元年线低点;
若谈判破裂或冲突升级:油价可能突破67美元阻力,挑战70美元关口,但需警惕美国战略储备释放(SPR)的压制。
金属市场:宏观与基本面背离,静候政策“破局”
与原油的“地缘驱动”不同,金属市场(以铜、铝为例)呈现“宏观预期暖,基本面冷”的胶着态势,周五美俄会谈或通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
1. 通胀预期传导
若原油暴涨:可能推高全球通胀预期,倒逼美联储放缓降息节奏(如9月仅降息25个基点能否如市场预期落地,目前仅限于猜测,还需更多经济数据验证),削弱金属的利率支撑;
若原油暴跌:则可能强化“通缩交易”逻辑,压制工业金属需求前景。
2. 风险偏好联动
地缘冲突升级:可能引发全球股市波动,资金从风险资产(如金属)流向美元或黄金;
谈判取得进展:则可能提振市场情绪,但对金属需求的实际拉动需观察中国“金九银十”旺季成色。
品种分化:铜疲软,铝韧性,锌过剩
铜:全球三大交易所库存持续累积,其中伦铜库存呈现累积态势,截至今日8月14日库存增至155850吨,环比7月15日增加41.07%,叠加7月国内电解铜产量同比增14.21%,现货供应过剩压力凸显,预计维持7.82万-7.95万元/吨区间震荡;
铝:截至2025年8月8日,沪铝周度社会库存录得11.36万吨,较2024年同期(8月9日)的27.86万吨下降59.22%。尽管当前铝锭社库处于同期低位水平,但淡季需求乏力,价格维持在20400-21000元/吨区间震荡,后续需重点关注"金九"传统旺季能否迎来去库拐点。
锌:供应端宽松格局已成共识,且8月国内除湖南部分冶炼厂检修外,其余产能加速释放,预计8月产量或再创新高,叠加沪锌库存连续7周累增至65917吨,创下四个月高位,对价格构成一定的压制。不过,沪锌整体库存水平与去年同期的96461吨相比处于低位,同比跌幅31.66%,叠加伦锌库存持续下降至8.04万吨,刷新近两年低位,低库存支撑逻辑仍在,预计2.2万-2.3万元/吨区间运行。
长江视点:金属市场“政策依赖症”加剧,原油或成宏观“温度计”
当前金属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
1)、宏观预期透支:美联储降息路径已充分计价,但中国刺激政策(如7月社融同比增9%)尚未转化为实际需求;
2)、基本面压制:铜、铝、锌等品种库存累积反映了当前的一个淡季需求疲软现实,以及高价格背景下市场交投低迷势态或将延续,限制上涨空间;
3)、地缘风险外溢:原油市场的波动或通过通胀预期和风险偏好渠道,间接影响金属定价逻辑。
操作建议:原油高抛低吸,金属区间震荡
原油:65-67美元区间操作,突破67美元后跟多,跌破65美元则止损;
铜:7.82万-7.95万元/吨区间高抛低吸,突破7.95万元需基本面配合(如中国电网投资加速);
铝:20400-21000元/吨区间操作,关注“金九”社库去化速度;
锌:2.20万-2.30万元/吨偏空配置,但需警惕供应端扰动(如湖南冶炼厂检修)。
综合而言,周五的美俄乌峰会,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风暴眼”,更是检验大宗商品市场“预期与现实”差距的试金石。原油或因谈判结果上演过山车行情,而金属市场则需等待中国政策落地与全球制造业复苏的“双重确认”。在宏观变量与技术信号交织的背景下,投资者需保持灵活策略,避免单边押注。
8月14日长江现货价格报1#铜价为79600元/吨,涨90元;升水为270元/吨,涨10元;A00铝锭报20710元/吨,跌50元;贴水报10元;1#锌报22440元/吨,跌50元;0#锌报22540元/吨,跌50元;1#铅锭报16850元/吨,跌100元;1#镍报123590元/吨,跌250元;1#锡报269750元/吨,跌750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