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评论分析 > 超越锂电?稀土永磁的“天花板”在哪里?

超越锂电?稀土永磁的“天花板”在哪里?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稀土永磁材料日益成为高端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7月我国稀土磁材出口量环比大幅增长态势,显著高于近年同期水平。这一增长背后,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和人形机器人等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强劲需求——以钕铁硼、钐钴为代表的稀土永磁材料,正在成为众多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稀土永磁材料日益成为高端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7月我国稀土磁材出口量环比大幅增长态势,显著高于近年同期水平。这一增长背后,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和人形机器人等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强劲需求——以钕铁硼、钐钴为代表的稀土永磁材料,正在成为众多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一、出口显著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正在重塑
稀土磁材出口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反映出全球产业链的深刻变革。2025年7月,氧化镨钕均价较年初涨幅超过51%,钕铁硼N35磁体价格反弹。这一趋势与多项政策推动密切相关: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促使汽车企业加速电动化转型,每辆新能源车需使用0.5-1.5kg高性能钕铁硼;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带动风电装机量快速上升,每台3MW风机需耗用3吨中重稀土磁材。同时,人形机器人逐步实现商业化,单台机器人钕铁硼用量达3.5-4kg,推动镨钕需求增长约30%。随着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开始小规模交付,多家中国企业已进入其核心供应链。

二、政策推动行业规范与价值提升
《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显著改变了行业生态。新规将进口矿纳入统一监管体系,清理了大量非合规产能,在供给收缩与需求扩张的双重影响下,稀土资源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出现较大价差。这一系列政策不仅巩固了我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优势,也推动产业逐步从资源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

三、技术持续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晶界扩散技术日益成熟,正深刻改变行业生产方式。该技术通过在磁体表面形成重稀土膜层,显著提升矫顽力并减少30%-50%的重稀土用量。这使得钕铁硼磁体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中实现轻量化和高效能,降低了对镝、等稀缺元素的依赖。更先进的纳米晶界调控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磁体性能,降低能耗达30%,人均产出提升3倍。此类创新不仅强化了我国在高端磁材领域的竞争力,也使稀土永磁逐步从工业辅助材料转型为科技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

四、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驱动需求增长
稀土永磁材料正在多个新兴领域发挥核心作用:
•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对高磁能积材料依赖度高,磁材成本占整机比例超过20%。相关企业已实现小规模生产,并扩展至无人机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永磁同步电机市场渗透率已超90%,单车稀土磁材用量正从1.5kg向3kg提升,带动高性能钕铁硼需求持续增长。
•节能家电:空调能效标准提高推动高牌号磁材应用,旺季采购规模环比增长40%。
此外,低空经济正在兴起,无人机和eVTOL飞行器等对轻量化磁材的需求预计将在2035年形成万吨级市场。众多应用场景的扩展,使稀土永磁成为实现碳中和与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资本市场反应出行业明显回暖。多家企业单日成交额显著增长,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增幅超过50%。一些企业通过股份回购、加大研发投入表达信心,例如某领先企业计划投入1-2亿元回购股份,并将研发费用率提升至8%,重点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磁材。产业链整合也在加速,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企业正逐步构建“资源-技术-应用”一体化能力,进一步强化行业竞争壁垒。
总结来看,稀土永磁行业的快速发展源于全球产业升级与资源稀缺性的共同推动。随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需求不断涌现,以及政策与技术持续优化供给结构,这一行业正吸引全球资本的关注。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从资源开发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核心企业,把握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价值重塑过程中的发展机遇。

龙头企业

北方稀土(600111)​​

全球轻稀土龙头,独家主导白云鄂博矿,贯通稀土全产业链。轻稀土配额占全国50%以上,成本优势显著。

​金力永磁(300748)​​
新能源磁材全球市占率超30%,深度绑定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客户,墨西哥基地布局北美市场。独创晶界渗透技术大幅降低重稀土用量,人形机器人磁组件已实现批量供应突破。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稀土永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