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伦敦现货黄金价格冲高震荡,目前盘面交投3634.630美元/盎司,在昨日(9月9日)最高触及3674.78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年内涨幅超39%。在这场黄金狂飙的背后,全球央行购金热情持续高涨,中国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至7402万盎司,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达1249吨,同比增长3%。这一轮“黄金热”不仅重塑了全球资产配置逻辑,更标志着国际储备体系从美元单一主导向多元化格局加速演变。
金价飙升:多重利好的共振效应
本轮金价上涨源于多重利好的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元指数从七周低点反弹受阻、美债收益率回落,共同推高黄金的避险需求。技术面上,全球黄金ETF净流入规模持续扩大,8月单月流入达55亿美元,显示机构投资者对黄金的配置需求强劲。更关键的是,全球央行购金成为本轮行情的“压舱石”——2025年全球央行购金量连续三年超1000吨,是过去十年年均水平的两倍,中国、波兰、土耳其成为前三大买家。
央行购金:战略布局的深层逻辑
央行增持黄金的核心动机在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占比仅7.3%,远低于15%的全球平均水平,未来需持续增持以分散美元风险。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增持黄金可对冲美元信用弱化风险,增强主权货币信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实物资产支撑。欧洲央行报告亦显示,黄金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反映各国对美元可持续性的担忧——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7.2万亿美元,美联储政策政治化倾向削弱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可信度。
储备体系变革:黄金的“超主权”角色
国际储备体系正经历从“美元独大”到“多锚并行”的转型。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1999年的71%降至2025年的57.7%,欧元、人民币等货币地位上升,黄金则作为独特的超主权货币成为过渡期的“稳定锚”。上善资本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强调,黄金的“非主权、无信用风险”特性,使其在美元信用边际减弱时成为最优对冲工具。世界黄金协会调查显示,95%的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将增加黄金储备,43%的央行计划自身增持,这一趋势推动黄金持有量有望突破1965年的3.83万吨峰值。
避险功能:穿越周期的“硬通货”
黄金的避险属性在经济衰退、地缘冲突、货币贬值时尤为显著。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黄金价格逆势上涨;2025年地缘政治风险频发、AI与自动化转型带来的就业市场波动,进一步强化了黄金的避险需求。黄金与股票、债券等资产的低相关性,使其成为资产组合的“稳定器”。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黄金价格通常与股市呈负相关,有效对冲风险资产波动。
市场展望与投资启示
尽管金价短期可能受获利了结、库存调整等因素回调,但长期趋势仍由央行购金、美元走弱、地缘风险等结构性因素支撑。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王佳雯建议,投资者可通过黄金ETF、账户黄金、金条金币等工具参与,但需注意金价波动风险,避免盲目追高。央行购金释放的信号明确:黄金的长期避险属性稳固,是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产。
在这场全球资产配置的革命中,黄金以其“超主权”特性,正从历史上的“最后支付手段”升级为新时代的“稳定锚”。随着国际储备体系多元化进程加速,黄金的“王者”地位将愈发凸显,成为穿越经济周期、对冲系统性风险的终极避风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