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深夜,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遭遇"黑色星期五",单日暴跌4%至创五个月最大跌幅,报10374美元/吨,较前日(10776.5美元/吨)蒸发超400美元。这场突如其来的暴跌,恰似一面照妖镜,既映照出全球贸易格局的暗流涌动,也暴露出铜市供需结构的深层裂痕。
贸易战阴云笼罩市场神经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抛出的"关税炸弹"成为最大导火索。尽管其言论未直接提及工业金属,但"正在考虑大幅提高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表述,瞬间点燃市场对中美贸易战升级的恐慌情绪。中国周四扩大的稀土出口管制清单——新增五种稀土元素——恰似精准反击的"回旋镖",直接刺穿美国高科技产业链的命门。据市场分析,美国F-35战机、特斯拉电机等核心产业对中重稀土依赖度超80%,供应链断裂风险陡增。这种"以牙还牙"的贸易博弈,让市场资金集体转向避险模式,铜作为工业金属龙头首当其冲。
供需天平严重失衡
表面看,铜矿供应端似乎"风声鹤唳"。印尼格拉斯伯格铜矿因矿泄事故全面停产,智利Codelco因矿难导致8月产量暴跌25%,自由港麦克莫兰宣布不可抗力——这些供应中断事件曾推动伦铜在周四飙升至16个月高点。但需求端的"冰火两重天"却让涨势戛然而止: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较9月底激增15%,洋山铜溢价跌至49美元/吨为8月以来最低,反映进口需求严重萎缩。正如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戴维·威尔逊所言:"工业金属的牛市需要积极的需求故事,而当前需求端缺乏显著改善。"
技术面与情绪面的共振
从技术面看,铜价日、周、月线曾呈现罕见的多头排列,但周五的暴跌撕开了短期回调的裂缝。市场数据显示,国内电解铜产量虽因冶炼厂冲量维持高位,但原料端TC价格跌至-43美元/干吨,原料紧张与冶炼亏损的矛盾日益尖锐。更值得警惕的是,废铜市场出现"捂盘惜售"情绪,精废价差长期低于合理区间,再生铜对原料补充作用有限。这种"供应收缩-需求疲软"的螺旋,让铜价在10000美元关口面临巨大压力。
其他金属的连锁反应
本轮暴跌呈现明显的"铜铝齐跌"特征:伦铝结束五连升跌1.31%,沪铝主力下跌1.59%;伦锡领跌3.99%至35350美元,沪锡暴跌2.63%。唯独沪铅因电动车电池需求支撑微涨0.09%,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分化走势恰恰印证了市场对不同金属需求前景的悲观预期——在贸易战阴影下,唯有具备明确需求支撑的品种才能免于抛售潮。
未来走势的关键变量
展望后市,铜价将进入"多空拉锯"的关键期。需重点关注三大变量:其一,中美贸易谈判进展——若11月APEC峰会会面取消,市场避险情绪可能进一步升温;其二,国内电网投资落实情况——国家电网2025年6500亿元投资计划能否转化为实际铜消费;其三,美联储降息节奏——10月非农数据推迟发布加剧政策不确定性。技术面上,LME铜需站稳10000美元支撑位,否则可能触发更大规模的技术性抛售。
这场暴跌给市场上了生动一课:在全球化退潮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浪潮中,铜价已不再单纯由供需基本面驱动。当贸易保护主义成为新常态,当稀土管制成为大国博弈新武器,铜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穿透表象看本质,方能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把握真正的机遇。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