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两份公告,正式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及稀土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这一被外界称为"稀土出口紧箍咒"的新政,既非突如其来的"断供",也非全面封锁,而是精准切割——既守住国家安全底线,又为全球产业链留出"安全通道"。
"中国成分"成关键靶点:精准打击"转移支付"漏洞
此次管制的核心逻辑,是堵住"中国稀土绕道军事领域"的灰色通道。商务部发言人直言,部分境外组织正将中国原产稀土或含中国成分的物项,经加工后间接输入军事等敏感领域,构成"二次伤害"。新政特别锁定两类物项:一是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产品,二是稀土相关技术。前者直指"中国成分-境外加工-军事应用"的产业链,后者则剑指近年来频发的"技术窃取"案件——部分境外机构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中国稀土技术,用于军事装备生产。这种"双管齐下"的管制设计,既堵住了物项转移漏洞,又切断了技术扩散路径。
"有限管制+人道豁免":平衡安全与全链稳定
不同于全面禁运,此次新政强调"有限范围"与"灵活许可"。具体而言,管制物项范围被严格限定在"可能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的品类,而非全产业链产品;同时,对于符合规定的出口申请,政府将提供"许可便利",并明确豁免紧急医疗、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人道主义用途"的许可要求。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设置了"过渡期",允许企业履行既有合同、完成合规调整。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既体现中国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的严肃性,又彰显维护全球稀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诚意——正如商务部所言,管制目的是"更好履行国际义务,同时保障全球产业链安全"。
全球稀土格局重构:安全与效率的新平衡术
作为占据全球稀土产量60%、精炼产能90%的"稀土霸主",中国此次管制无疑将重塑全球稀土供需版图。短期来看,部分依赖中国稀土的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压力,但长期而言,这反而可能推动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安全化重构"——各国将更重视本土稀土资源开发、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以及供应链多元化布局。而对于中国自身,此次管制既是"安全护城河",也是"产业升级催化剂"——通过技术出口管制倒逼国内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同时通过规范出口秩序提升中国在全球稀土定价中的话语权。
站在行业视角,此次稀土管制新政的本质,是中国在"安全与发展""开放与管控"间的精准平衡。它既不是"闭关锁国"的前奏,也非"贸易战"的武器,而是用规则之手为全球稀土贸易划定"安全红线"。当"中国成分"成为出口管制的关键词,当"人道豁免"成为政策底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大国的安全担当,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不懈守护。这场稀土出口管制的"平衡术",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下,大国如何用规则维护共同安全的最佳注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