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期间,国际铜市上演了一场直击心脏“狂飙”行情。伦敦期货三个月铜价在10月9日以11000美元/吨的价位刷新16个月高位,单日收盘飙涨75.5美元/吨;而国内沪铜更是在节后首日(10月9日)以主力合约88090元/吨创下16个月新高,但在次日(10日)理性回落,单日收盘价报85910元/吨。这场“节后暴走”背后,是宏观政策、供需基本面与市场情绪的多重博弈。
宏观风暴:停摆阴云与降息预期交织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的连锁反应成为铜价波动的宏观导火索。10月8日,参议院否决短期拨款法案,导致劳工统计局、农业部等机构暂停数据发布,初请失业金人数、出口销售报告等关键指标“失真”,市场对美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升温。美联储官员密集发声中,9月会议纪要显示决策层虽一致认可就业市场风险增加,但对高通胀仍保持警惕——10月降息25基点概率高达94.1%,但12月累计降息50基点的预期占主导。欧洲央行9月会议纪要则透露,尽管核心通胀略高于预期,但通胀显著低于2%目标的风险较低,降息路径未现大幅调整。宏观环境的复杂性,使得铜价既受避险情绪推动,又受美元指数波动影响,形成“美元挂钩+黄金共振”的金融属性强化。
供需紧箍咒:矿端中断与冶炼寒冬
供应端的多重扰动是本轮铜价上涨的核心推手。全球第二大铜矿Grasberg因泥石流事故停产两周,Freeport预计2026年铜金产量将较此前预期下降35%,2025年全球铜精矿增量预期从63.8万吨下修至24.92万吨,增速仅1.27%的历史低位。刚果金KK矿、Quellaveco、Antamina等项目的减产或停运,进一步加剧了铜精矿供应紧缺预期——进口周度TC报-40.36美元/干吨,长单TC从80美元/干吨骤降至21.25美元/干吨,冶炼厂面临“无米之炊”困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冶炼国,正通过严控新增产能、抵制恶性竞争应对利润压缩,但粗铜产能仍扩张182万吨,供不应求格局短期难改。
需求端则呈现“新旧动能”共振。电力基础设施成为铜需求增长主引擎——每兆瓦数据中心需5吨铜,“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配网投资超1.2万亿,南方电网配网投资3200亿,叠加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发展,四季度线缆产销有望加速。新能源汽车每辆用铜量是燃油车5倍,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或破4000万辆,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超1.5TW,将直接拉动超300万吨铜需求。不过,当前线缆行业库存偏高,空调、汽车产销旺季虽至,但下游对高铜价接受度有限,库存变化需警惕。
价格表现:节后狂飙与理性回归
沪铜在国庆后首日(10月9日)呈现“史诗级暴走”行情,主力2511合约飙至16个月高位88090元/吨,既反映节假期间伦铜上涨的传导效应,也体现中国重返市场后的做多热情。但次日(10月10日)涨幅收敛至85910元/吨;长江现货10月9日均价报86000元/吨,单日飙涨2860元/吨,10日均价报86770元/吨,单日上涨770元/吨。——显示市场对高价的谨慎情绪。库存方面,上期所铜社会库存较9月30日增加14656吨至109690吨,伦铜库存较9月30日减少4000吨至139400吨。现货市场畏高情绪明显,月差转正与消费欠佳制约升水空间。这种“狂飙-收敛”的节奏,本质上是供应紧缺预期与需求实际承接力的短期博弈。
后市展望:高位整理中的多空平衡
对于当前走势来看,铜价短期继续上涨空间或有限,但高位整理概率较大。供应端,矿端中断与冶炼寒冬的矛盾将持续,TC费用负值状态难改,精炼铜产量或进一步受挤压;需求端,新能源与电力基建的长期支撑明确,但高铜价对消费的抑制效应需时间消化。宏观层面,美国政府停摆的后续影响、美联储降息路径的不确定性、欧洲通胀走势,都将影响市场情绪。因此,铜价或呈现“震荡上行-高位整理”的态势,需密切关注库存变化、下游采购意愿及宏观政策动向。
这场国庆铜价的“暴涨”行情,既是市场对供需失衡的直接反应,也是宏观政策与市场情绪交织的产物。在“矿紧需旺”的基本面下,铜价的中长期走势仍具支撑,但短期波动需理性看待——毕竟,再狂飙的铜价,也需回归到产业链的实际承接力与市场的真实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铜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