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16日)沪铜主力合约在85000元/吨关口呈现“冲高跳水”后震荡小升的波动行情——早盘85450元/吨触顶后午后跳水至84460元/吨,最终收涨0.08%至85070元/吨。亚盘时段,伦铜冲高后进入震荡行情,北京时间16:40最新价报10581美元/吨,涨0.05%。这一价格波动背后,是市场对“降息预期托底”与“贸易阴云压制”的激烈博弈。
降息预期:铜价的“隐性护城河”
美联储年内降息25个基点概率高达98%,鲍威尔鸽派讲话更强化了宽松预期。历史数据显示,铜价与美元指数长期呈负相关,降息周期往往伴随铜价上行。瑞银集团最新报告印证这一逻辑——受全球铜矿供应收紧(印尼、刚果、智利矿区事故频发)、新能源需求激增(电动汽车、数据中心铜需求占比已超15%)双重驱动,2026年起全球精炼铜将现结构性短缺,库存或降至十年低点。该行上调2026-2028年铜价预测至11464-13095美元/吨,较此前预期提升8%-19%。
贸易阴云:供应链的“隐形杀手”
但贸易摩擦阴云正形成反制力。特朗普政府威胁削减对华贸易,中美互征港口附加费推高运输成本,若局势升级,市场或转向黄金、白银等避险资产。更值得警惕的是铜加工费(TC/RCs)暴跌引发的连锁反应——日本、西班牙、韩国联合警告“冶炼厂难以为继”,已有企业计划缩减冶炼产能。国内铜精矿加工费持续低位运行,叠加国庆后“银十”旺季消费平淡(家电排产负增长、地产疲弱),下游加工厂开工率提升有限,现货市场成交清淡。
关键变量:供需天平如何倾斜?
当前铜价高位震荡的核心矛盾在于:供应端扰动(矿端事故、品位下滑)与需求端韧性(新能源产业扩张)形成拉锯。英美资源与泰克资源540亿美元合并虽利好供应,但难解铜矿紧缺根本问题。LME铜价上涨刺激中国冶炼厂出口(两家大型企业计划出口5万吨铜),短期或缓解海外供应压力,但国内显性库存低位已成常态。
投资策略:关注三大“锚点”
投资者需紧盯三大变量:一是美元走势(降息节奏影响实际利率),二是铜冶炼产量变化(加工费暴跌或触发减产),三是下游需求动态(新能源汽车、AI数据中心铜需求能否对冲地产疲软)。若贸易摩擦升级,需警惕供应链中断风险;若降息超预期,铜价或突破85000元/吨关口向上。
这场“双面博弈”中,铜价正寻找新的锚点——既不是单纯依赖降息预期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贸易阴云笼罩下的“惊弓之鸟”。唯有把握供需基本面变化,方能在高位震荡中捕捉机遇。毕竟,在新能源革命与地缘博弈交织的当下,铜早已不是简单的工业金属,而是映射全球经济格局的“铜镜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