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周四,国内铝市场延续震荡偏强态势,长江现货A00铝均价报20800元/吨,单日涨幅0.63%,沪铝主力合约同步收涨0.56%至20815元/吨,期现价差收窄至15元/吨,反映出市场对短期供需格局的分歧逐步弥合。随着国内“双碳”政策细则加速落地,叠加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对铝材需求的刚性拉动,铝价在传统消费旺季来临前展现出较强韧性,但库存去化节奏与海外产能释放压力仍是制约上行空间的关键变量。
当前铝价上涨的核心支撑来自供给端约束与需求端结构性扩张的双重驱动。供给方面,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置换政策持续加码,内蒙古、云南等地新建项目投产进度受环保核查与电力配额限制放缓,3月电解铝运行产能较年初下降约2%。与此同时,海外LME库存注销仓单比例攀升至38%,暗示国际贸易商正加速将隐性库存转化为显性供应,但欧洲冶炼厂复产进度滞后于预期,短期难以缓解区域性短缺压力。需求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与光伏组件扩产形成共振,国内头部车企铝用量占比突破18%,单月新增光伏边框订单环比增长12%,带动铝型材加工费上调300-500元/吨。
绿色产业政策升级正在重塑铝产业链价值分配。财政部近期发布的《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细则》明确将再生铝纳入退税范围,刺激再生铝产能利用率回升至65%以上,吨铝成本较原铝低1200-1500元。此外,工信部拟定的《工业领域碳达峰路线图》要求2025年再生铝消费占比提升至35%,倒逼下游企业加速替代原生铝材。市场数据显示,再生铝合金在汽车压铸件领域的渗透率已超40%,且随着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专利到期,国内厂商相关设备采购量激增,推动再生铝需求年增速突破25%。
短期市场波动风险仍需警惕。尽管电解铝社会库存下降,但下游加工企业订单分化明显,建筑用铝型材需求受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拖累,周度环比下降4.2%。同时,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欧洲议会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对铝土矿进口实施溯源审查,可能导致中国铝企出口成本增加8%-10%。技术面看,沪铝主力合约若能有效站稳20800元/吨关口,二季度或测试21500元/吨前期高点,但需防范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引发的流动性冲击。
中长期来看,铝作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载体,其战略价值将随能源结构调整持续凸显。随着全球绿色基建投资规模突破万亿美元,铝在特高压输电、储能设备等领域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需要关注再生铝产能扩张与高端铝材技术突破两条主线,同时密切跟踪印尼铝土矿出口政策变动及几内亚运力瓶颈缓解进展。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