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对等关税”风暴,以34%的附加税率砸向中国商品,叠加既有关税后,动力锂电池出口美国税率飙升至82.4%。
在这场看似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围剿中,钴——这一被誉为“蓝色石油”的战略金属,却在关税的夹缝中呈现出复杂的生存图景。
美国对钴的关税政策看似矛盾:一方面对中国金属钴出口加征超70%的关税,另一方面却对刚果(金)的钴矿进口实施豁免。这种“打组合拳”的逻辑背后,是赤裸裸的资源霸权争夺。
中国每年出口美国的金属钴不足千吨,即便税率高企,直接冲击有限。真正暗流涌动的,是美方通过关税杠杆撬动全球钴供应链重构的野心。
刚果(金)作为全球70%钴矿的供应者,在美方“矿产换安全”协议谈判中被迫站上地缘博弈的擂台。
美国资本正试图以安全承诺换取对钴矿的控制权,而中国企业在刚果(金)的19.2万吨年产能面临政治风险与成本重构的双重挤压。
中国钴产业链的韧性在这场关税战中显露无遗。当刚果(金)暂停钴出口引发国际价格飙涨时,国内冶炼厂已通过印尼镍钴伴生矿、动力电池回收等渠道构建起多源供应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印尼MHP伴生钴产量预计达5万金属吨,可填补刚果金出口禁令造成的三成缺口。
全球钴定价权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数据显示,中国电解钴库存在关税政策发布后两周内下降12%,贸易商趁机拉涨现货价格至26万元/吨。这种波动暴露出长协比例偏低的行业痼疾:当80%的钴盐采购依赖零单市场时,关税引发的预期波动会被无限放大。
当美国试图用关税筑墙时,中国正用技术拆墙——既降低对刚果金的资源依赖,又规避关税壁垒。这种“双重解套”策略,或将重塑全球钴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格局。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下时,钴产业链的震荡远超市场预期。但历史经验表明,资源战争的终局从不属于挥舞关税的人,而是属于那些能在风暴中重构规则、掌控技术命脉的突围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