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席卷储能电池领域的“催货潮”正暗藏变局。据上海证券报记者报道,通过采访储能电池产业链获悉,本轮由锂电池产能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抢装热潮,预计将在5月底至6月触及峰值后逐步降温。而在这场供需错配的表象之下,一场以技术升级与海外赛道重构为核心的行业变革已悄然展开。
产能错配催生“虚假繁荣”
“4月初电芯催货现象确实存在,但更多是结构性矛盾使然。”华东某头部电池厂商技术总监向记者透露,当前市场呈现高端产能不足与低端产能过剩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具备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的储能电芯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低性能产品却因技术迭代面临滞销风险。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催货现象集中在特定技术路线,而非行业整体需求爆发。
“反内卷”浪潮下的战略转向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企业已突破“规模崇拜”路径依赖。记者获取的某上市公司内部战略文件显示,其将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从3%提升至6%,重点布局固态电池、钠离子等下一代技术。“单纯追求GWh扩张的时代结束了。”该公司董事会秘书直言,新的竞争维度正在盈利质量与差异化技术之间展开。
技术迭代重塑增长曲线
从技术演进路径观察,三大方向正重构行业增长逻辑:
→安全革命:本质安全型储能系统研发提速,磷酸铁锂+梯次利用方案成为海外家用储能新宠;
→效率突破:液冷系统迭代使单位空间能量密度提升20%,循环次数突破万次大关;
→成本创新:钠离子电芯量产进度超预期,较传统方案可降低30%BOM成本。
海外市场成战略要地
伴随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头部企业已将目光转向更具想象力的海外赛道。某科创板公司国际业务负责人透露,其针对欧洲户储市场开发的“光储充一体”解决方案,首单即获50MWh订单。而美国IRA法案催生的本土供应链需求,更使北美市场成为必争之地。
拐点将至,龙头加速卡位
“6月可能是重要分水岭。”华北某券商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指出,随着二季度产能集中释放,结构性缺货矛盾将缓解,行业或将进入技术驱动的真增长阶段。记者注意到,已有上市公司通过“A+H”双平台融资,加速海外产能布局与技术并购,试图在新增长极中占据先发优势。
这场始于产能错配的催货潮,终将在技术革命与全球布局中完成行业进化。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那些既能穿越周期波动,又能在技术拐点处完成跃迁的标的,或将分享到行业重构的红利。
以上内容仅供参阅,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