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美国储能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125%的关税,叠加此前多项贸易壁垒,美国电网级电池进口综合税率飙升至64.5%-82.4%,这一政策冲击波迅速传导至储能产业链。数据显示,仅政策公布一周内,美国多个大型储能项目被迫搁置,其中包括两个总价值超14亿美元的太阳能+储能项目,而行业预计的2025年18.2GW新增储能装机目标正面临严峻挑战。
美国储能行业对中国的深度依赖放大了关税冲击。2024年,美国69%的锂离子电池进口来自中国,磷酸铁锂(LFP)储能电池的本土产能缺口更达90%以上。尽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曾推动本土制造业投资热潮,但现实却是:仅有少数企业能在2026年前实现小规模LFP电池生产,且正极材料仍需从中国进口。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美国储能系统价格在关税压力下重回2022年水平,部分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从去年17%骤降至8.2%。
产业界的应急策略折射出短期阵痛与长期焦虑。多家系统集成商在政策公布前突击囤积库存,试图缓冲2025年底前的供应链冲击。某中国龙头企业透露,其美国业务占比已降至10%以下,并通过技术授权、欧洲及中东市场扩张实现风险对冲——近期该公司接连斩获阿联酋19GWh储能项目及澳大利亚3GW/24GWh长时储能订单。这种“去美国化”布局模式正在行业中扩散,东南亚成为新的博弈焦点: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LFP电池产能虽面临24%-32%关税,但凭借成本优势仍具吸引力。
更深层的产业变革正在酝酿。美国开发商开始探索“电池本土化+系统中国化”的折中方案:从中国进口电芯,在美国完成系统集成以获取IRA补贴。这种模式虽能将项目IRR维持在12.8%,却加剧了技术空心化风险。与此同时,韩国电池厂商加速北美布局,但其密歇根州LFP产线仍需依赖中国正极材料,暴露出美国在关键材料领域的脆弱性。
政策不确定性正形成“死亡循环”。关税引发的成本波动迫使初创企业推迟工厂建设,而供应链重组滞后又反过来推高本土化生产成本。某行业分析师指出,美国储能EPC价格已从0.27美元/Wh升至0.46-0.91美元/Wh,若关税持续,2026年市场需求增速或从预期的40%-50%腰斩。更严峻的是,智利、澳大利亚等锂资源生产国也被卷入关税战,可能引发全球锂资源贸易流向重构。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中国供应链展现出惊人韧性。尽管出口美国储能电池毛利率已跌破26%,但凭借技术降本与产能转移,龙头企业仍能通过欧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维持增长。反观美国,其能源转型进程正遭遇双重打击:电网级储能部署延迟将削弱风光电力的消纳能力,而数据中心等新兴用电大户的AI算力扩张,又因钢、铝等建材关税面临25%以上的成本增幅。
当保护主义撞上能源革命,美国储能业的困境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脱离全球供应链的产业政策,或将使IRA描绘的清洁能源蓝图沦为空中楼阁。在这场风暴中,谁能更快构建多元化的安全供应链,谁就能在碳中和竞赛中掌握先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