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历时数年攻关,成功研发出能量密度突破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及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相关成果于8月13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这一技术不仅将现有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升2-3倍,更通过首创的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为下一代高能电池开辟了全新路径。
传统锂金属电池因电解液与锂金属界面反应剧烈,易引发枝晶生长、容量衰减等问题,导致其商业化进程受阻。天津大学团队提出"离域化溶剂化结构"设计概念,通过引入特殊功能分子,打破传统电解液中"主导溶剂化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锂离子传输与界面稳定的双重优化。团队核心成员、论文第一作者杨博士解释,这相当于在电解液中构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离子高速公路",既提升离子电导率,又抑制枝晶生成。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锂金属电池在500次循环后仍保持85%以上容量,且快充性能提升至15分钟充满80%。
目前主流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50-300Wh/kg,而天津大学研发的软包电芯能量密度达600Wh/kg,模组电池能量密度480Wh/kg。这一数据意味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可从500公里直接提升至1500公里以上,且电池包重量减轻50%;消费电子领域可实现手机"一月一充",无人机续航时间延长3倍;航空航天领域卫星、无人机等设备可大幅减少电池占载重比,提升有效载荷。胡教授透露,该技术无需改变现有电池产线工艺,团队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展开合作,计划三年内实现小批量生产。
《自然》期刊三位匿名审稿人一致认为,该研究突破了锂金属电池电解液设计的传统框架,为高能电池商业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教授Mark Brongersma评价,离域化概念不仅适用于锂金属体系,更可能推广至钠离子、固态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技术延展性。
尽管技术优势显著,但高能电池的产业化仍需跨越成本与安全两大关卡。团队透露,当前材料成本较传统电解液高约30%,但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工艺优化,预计两年内成本可降至与传统电池持平。针对锂金属电池的安全隐患,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热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并抑制热失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指出,600Wh/kg电芯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高能电池领域已从"跟跑"转向"领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