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还在纠结钢铁旺季何时到来时,武钢有限已经把0.1毫米厚的极薄无取向硅钢送进新能源汽车电机,4500万度绿电铺21平方公里,一张“傻大黑粗”的标签活生生撕成了“高精尖+零碳”的名片。
8月13日的人民日报版面,让它从幕后走向聚光灯:零碳汽车板、全球最高强度磁轭钢、全流程减碳50%的“绿钢”批量下线——资本市场用两天4.7%的涨幅回应,机构调研群瞬间爆满,焦点只有一个:
传统钢铁龙头如何在新能源产业链里切走最肥的一块肉?
故事得从0.1毫米说起。
这个数字,意味着一台新能源车驱动电机可减重5-8公斤,效率直接抬升,而每抬升1%的效率就能让主机厂多挤出1.5%的溢价空间。
武钢有限把该规格硅钢月产量拉到3万吨以上,下游客户名单囊括了国内装机量前十大电机厂,排产周期已排到明年一季度。
关键的是,它用40%废钢+绿电的配方把吨钢碳排放压到行业平均的一半,欧盟CBAM过渡期里,这张“碳护照”比任何价格折扣都更有说服力。
与此同时,乌东德水电站2100吨磁轭钢片每分钟93圈的转速,把“高转速-低不平度”的技术壁垒写进了国家标准。
全球能把磁轭钢不平度压到1毫米/米以内的企业只有两家,武钢有限是其中之一。这意味着,未来任何一台国产大型水电机组想要提高转速、缩小体积,绕不开的供应商名单里必有武钢有限。
券商电新团队最新拆机报告把它列为“水电-储能-氢能”三赛道交叉受益标的,理由是:同样一张硅钢片,既可以做水电机组磁轭,也可以做储能电机铁芯,还可以做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的定子——一个产品切进三个万亿市场,估值逻辑直接从周期股变成了赛道股。
真正刺激资金神经的是内部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润弹性。
炼铁厂卖铁水、炼钢厂卖钢坯,上下工序按市场价结算,2023年亏损大户条材厂半年内扭亏,热轧厂连续两月毛利破亿,冷轧厂前四月毛利已超去年全年。
机构把这套机制翻译成“钢铁版的阿米巴”,结论是:当吨钢毛利回到千元区间时,管理红利能把净利弹性放大1.5倍;当吨钢毛利跌破成本线时,内部模拟市场又能比同行少亏三成。换句话说,同样的钢价波动,武钢有限的盈亏平衡点比别人更低,而盈利天花板比别人更高。
屋顶光伏只是绿色叙事的表象,更深层的是绿电-废钢-氢能的闭环:100兆瓦厂内光伏+外购绿电,把长流程碳排放打对折;富余绿电电解水制氢,氢气再回高炉替代焦炭,远期可再减碳20%。
按照欧盟碳关税2030年全面实施测算,每吨钢碳排放每低1吨,出口溢价就多出80-120元,武钢有限现有绿色产能一年就能多赚3-5亿元净利。资金已经开始用DCF模型给“碳溢价”定价,而不是简单看钢价波段。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