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升级:从研究院到未来技术研究所
8月1日,全球第五大动力电池企业SK On宣布将“电池研究院”更名为“未来技术研究所”,并任命前研发本部长朴基秀为首任所长。此举被视为SK On应对全球电池技术竞赛的关键战略调整。朴基秀表示,面对中美欧电池企业技术围猎,SK On将以“清晰研发路线图”为核心,推动企业向“技术主导型”转型。
技术攻坚:全赛道布局与短期目标
新研究所将聚焦三大技术方向:
多元化化学体系:覆盖全固态电池、磷酸铁锂(LFP)电池、方形电池等,尤其强调LFP电池在成本敏感型市场的适配性;
成本革命:通过Cell to Pack(CTP,无模组化组装)技术省略传统模组环节,直接集成电芯至电池包,目标年内完成LFP和中镍电池的CTP技术开发;
安全性跃进:投入半固态电池研发,采用聚合物-氧化物复合电解质,计划2026年底实现样品生产,当前中试线已运行。
工艺革新:干法电极商业化提速
为降低制造成本,SK On重点推进干法电极工艺:
技术优势:相比传统湿法工艺,干法省去溶剂干燥步骤,设备投资与运营成本可降10%-15%,且更适配固态电池生产;
落地计划:2025年底前建成干法电极中试产线,目标2026年实现商品化。
市场挑战与行业对比
尽管SK On技术路线清晰,但挑战显著:
•时间赛跑:宁德时代预计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比亚迪同年底启动示范装车,SK On的2026年半固态样品进度稍显领先;
•成本压力:干法电极虽理论成本更低,但混料均匀性、自支撑膜成型稳定性等工艺瓶颈仍需突破;
•竞争格局:LG新能源在电化学储能专利总量(8216项)远超宁德时代(3438项),但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布局360Wh/kg半固态产品,SK On需加速技术转化。
专家观点:技术赌局与产业变局
中国电池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明指出:“SK On的更名本质是技术焦虑的具象化。半固态电池虽能缓解液态电池安全隐患,但‘固-固界面’问题仍是行业通病,其2026年量产目标需跨越材料改性与设备适配双重门槛。”
综合来看,当前SK On的技术升级折射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深层变革:在价格战与技术创新并行的赛道上,谁能率先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与干法工艺规模化,谁就能主导下一代电池标准。这场赌局中,SK On已押注未来,但商业化成果仍需时间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