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G7“稀土联盟”:“政治表演”背后的技术鸿沟与市场反噬

G7“稀土联盟”:“政治表演”背后的技术鸿沟与市场反噬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近日抛出“稀土联盟”计划,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构建“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然而,从技术壁垒到成本黑洞,从全球南方国家的“用脚投票”到内部利益分化,这一计划更像一场“政治表演”——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筑起的稀土壁垒,让G7的雄心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近日抛出“稀土联盟”计划,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构建“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然而,从技术壁垒到成本黑洞,从全球南方国家的“用脚投票”到内部利益分化,这一计划更像一场“政治表演”——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筑起的稀土壁垒,让G7的雄心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技术鸿沟:中国专利壁垒与西方技术短板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统治力,本质是数十年技术沉淀的产物。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掌握全球58%的稀土专利,提炼成本仅为美国的1/4,且能稳定实现99.99%以上的高纯度。以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例,中国企业良品率比美国高30%,而欧盟研发的“无稀土永磁体”性能仅达传统磁体的60%,根本无法满足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端需求。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耗时7年仍无法量产高纯稀土,其非洲精炼厂因技术问题多次推迟投产;德国大众与澳大利亚稀土公司合作扩建的工厂,2027年才能投产且技术尚不成熟——这些案例印证:稀土产业链不是“有钱就能建”,它需要技术工人、配套产业和长期经验积累。

成本黑洞:补贴困局与市场反噬风险

G7试图通过“价格下限”和关税手段扭转局面,但全产业链补贴的不可行性暴露无遗。以轻稀土为例,G7计划设定每吨2万美元基准价,允许15%浮动;中重稀土则设定每公斤1500美元上限,并要求成员国对超限交易实施许可证管理。然而,稀土产业链涉及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补贴。美国政府曾投资本国矿产开采,但资本因不确定性避之不及;欧盟提议的“太空挖矿”计划更被批不切实际。据测算,仅美国一家企业若要达到中国企业的成本水平,每年需补贴数十亿美元。更严峻的是,强行推进稀土限价可能推高西方制造业成本——欧洲车企、美国风电企业本就面临竞争压力,成本上升将使其雪上加霜。

国际反应:全球南方国家的“用脚投票”与内部分化

G7试图将“稀土联盟”扩大为“31国联合施压”,但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泼了冷水。印度稀土有限公司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则与中国合作建设稀土加工厂,形成“资源-技术-市场”闭环。这种选择背后是经济理性的驱动: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稀土供应国,更是最大消费市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风电装机容量占55%,全球南方国家通过与中国合作,既能获得稳定技术支持,又能分享产业链红利。相比之下,G7的“去中国化”倡议缺乏吸引力。更关键的是,G7内部利益分化明显:美加拥有稀土资源但产业链不完整,欧洲关注环保标准与战略自主,日本作为稀土消费大国对供应链安全最为敏感。这种利益分化使G7难以形成统一行动方案。

中国优势:全产业链主导与开放合作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源于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规模效应。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60%,冶炼分离产能更占92%以上,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等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开放合作、技术共享推动全球稀土产业升级——例如,与越南、马来西亚合作建设加工厂,既输出技术又稳定供应链。而G7的“限价令”和关税战,只会让全球产业链更加脆弱。

结语:政治表演终将被市场规律淘汰

G7“稀土联盟”的本质是“技术焦虑”与“政治傲慢”的混合体。在技术壁垒、成本黑洞、国际分化面前,行政手段无法扭曲市场规律。稀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谁控制它,而在于如何用它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中国通过开放合作、技术共享推动全球稀土产业升级,而G7的“政治秀”终将被市场规律淘汰。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最终比拼的是技术积累、产业生态和开放合作——而这些,正是中国最坚实的底气。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来源来源网络,内容仅对行业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