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 24 日,长江综合电池级碳酸锂 99.5% 均价报 77500 元 / 吨,工业级碳酸锂 99.2% 均价报 75600 元 / 吨,较上一交易日双双上涨 1100 元。期货市场更显躁动,广州期货交易所碳酸锂主力合约盘初一度涨超 3%,最高触及 80880 元 / 吨,虽午后涨幅收窄,最终仍收涨 1.33% 报 79520 元 / 吨,成交量放大至 61.35 万手,创近期新高。这场 "现货稳涨、期货震荡" 的行情,背后是供需格局改善与市场预期博弈的深度交织。
供应端:季节性收缩 + 成本支撑,现货流通持续偏紧
国内供应端的结构性收缩成为价格上行的核心支撑。盐湖提锂企业已进入冬季限产期,青海、西藏等主产区产能释放受限,市场供应呈现 "总量平稳、结构分化" 特征。与此同时,锂矿端的供应紧张进一步传导至锂盐环节:锂辉石精矿流通现货持续紧缩,持货商挺价情绪浓厚,6% 锂精矿 CIF 价格已涨至 834 美元 / 吨,对应国内电池级碳酸锂成本约 7.25 万元 / 吨,当前现货价格已让主流冶炼厂重拾盈利空间。
龙头企业的产能调整也加剧了短期供应压力。尽管赣锋锂业等头部企业六氟磷酸锂产能满负荷运转,但锂盐环节受前期价格低迷影响,部分中小云母提锂企业仍未恢复生产,行业有效产能增速已降至 0%-15%,稼动率从 50%-70% 提升至 60%-80%,供给端无序扩产的 "内卷" 局面显著改善。进口端虽有南美盐湖复产及非洲锂矿到港预期,但受物流周期制约,实际增量尚未完全释放,9 月中国碳酸锂进口量环比反而减少 10%,短期供应缺口难以快速填补。
需求端:动力电池 + 储能双轮驱动,排产数据超预期
下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价格的核心动力。动力电池领域,10 月头部 5 家电池厂商生产排期环比增长 11%,创年内首次两位数增幅,其中宁德时代单月排产达 73.5GWh,环比增长 6%,直观印证产业链热度。高镍三元电池技术路线占比持续扩大,进一步拉动电池级碳酸锂需求,而储能市场呈现 "铁锂去库、三元补位" 特征,海外户储订单回暖与国内大型储能项目开工形成需求共振,头部储能电芯企业排产占比已达 40.3%,满负荷运转成为常态。
政策端的利好更强化了需求预期。国家明确 2025-2027 年新增储能装机超 1 亿千瓦,打开长期锂资源消费空间;新能源汽车 "金九银十" 旺季持续发力,节前需求前置释放带动正极材料企业排产环比提升 8%,碳酸锂采购活跃度显著上升。供需两端的正向循环推动社会库存持续去化,9 月底国内碳酸锂库存较 6 月底降幅接近 50%,现货流通货源紧缺成为常态。
期货震荡:短期情绪与远期预期的博弈
期货市场 "冲高回落" 的走势,则反映出市场对远期供需的分歧。盘初的快速拉升源于现货紧平衡带来的看涨情绪,叠加期货仓单持续去库释放的积极信号,资金做多热情短期集中释放。但午后涨幅收窄,一方面是因为价格逼近 8 万元关口时,前期套牢盘与多头获利了结形成抛压,成交量激增 61 万手印证了多空博弈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市场对远期供应增量的担忧开始显现 ——9 月中国锂辉石进口量达 71.06 万吨,环比增加 14.7%,澳大利亚、南非等来源国进口量均显著增长,远期原料补充可能缓解供应压力。
此外,南美主要锂生产国拟加征矿产品关税的预期虽升温,但具体实施时间仍存不确定性,政策落地前的观望情绪也限制了价格涨幅。当前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与期货主力合约存在约 2000 元 / 吨的价差,基差结构显示现货市场韧性更强,期货则更多反映对四季度供应扰动与需求季节性变化的综合判断。
后市展望:偏强震荡为主,警惕库存与供应变量
短期来看,供需两旺的格局仍将支撑碳酸锂价格维持偏强震荡。供应端冬季限产与锂矿成本支撑的逻辑短期内难以逆转,需求端动力电池排产高峰与储能订单释放的叠加效应仍在持续,机构预测 11 月现货价格有望向 8 万元 / 吨逼近。龙头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打开长期空间,赣锋锂业 500Wh/kg 级全固态电池已实现小批量量产,2025 年底将形成 26GWh 固态电池产能,未来有望催生新的锂需求增长点。
风险因素:目前仍有 13 万吨库存待消化,若锂辉石进口持续增加推动供应放量,或 11 月后新能源汽车需求进入季节性淡季,可能引发价格回调。投资者需重点跟踪盐湖限产实际影响、锂矿进口到港节奏及 11 月电池厂排产数据,这些变量将决定本轮涨势的持续性。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