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部分型号涨幅达100%!存储芯片价格持续攀升,行业周期上行叠加供需失衡引关注

部分型号涨幅达100%!存储芯片价格持续攀升,行业周期上行叠加供需失衡引关注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存储芯片市场近期迎来显著涨价潮。自9月起价格启动上涨以来,四季度涨势进一步加速,现货市场部分热门型号涨幅已达60%-80%,个别紧俏产品甚至翻倍,引发产业链高度关注。

存储芯片市场近期迎来显著涨价潮。自9月起价格启动上涨以来,四季度涨势进一步加速,现货市场部分热门型号涨幅已达60%-80%,个别紧俏产品甚至翻倍,引发产业链高度关注。 

当前存储芯片供不应求局面加剧,下游制造企业争相备货,部分头部生产企业产线已满负荷运转仍难满足需求。业内分析指出,本轮涨价系全球市场多重因素共振所致:其一,国际主要存储芯片厂商为追逐高利润,将大量产能转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高端芯片领域,导致传统存储芯片供应收缩;其二,行业自身周期性调整显效——前期价格低迷促使厂商主动减产去库存,供需关系加速逆转,推动价格进入上行通道。 

存储芯片作为电子设备核心组件,应用覆盖手机、PC、服务器等多终端,需求持续扩容。目前市场需求远超预期,部分通用型DRAM、NAND芯片交货周期已延长至12周以上。

对于后续走势,行业普遍认为,短期供需缺口难解,叠加产业周期上行趋势,存储芯片价格强势态势或将延续。机构分析指出,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与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存储芯片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本轮涨价周期或贯穿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

存储芯片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数据仓库”,其材料体系的构建需兼顾高容量、高速度、低功耗、长寿命四大核心需求。从基础基底到功能层材料,再到先进封装辅助材料,存储芯片的材料体系呈现出“硅基为核心、多元材料协同”的特征,不同类型存储芯片(如DRAM、NAND Flash、新兴非易失性存储)的材料选择亦因技术原理差异而各有侧重。

一、基础基底材料:硅基半导体的“骨架”

硅基材料是存储芯片的核心基底,几乎所有商业化存储芯片(包括DRAM、NAND Flash、NOR Flash等)均以单晶硅晶圆为基础构建电路。硅的优势在于其高纯度(通常要求99.9999999%以上,即9N级)、良好的半导体特性(禁带宽度适中,易形成PN结)、成熟的工艺兼容性(与CMOS工艺完全兼容),是存储芯片规模化生产的前提。 
• DRAM:采用12英寸或更大尺寸的单晶硅晶圆,通过光刻、蚀刻等工艺在晶圆表面构建存储单元(1T1C结构,即1个晶体管+1个电容器);
• NAND Flash:同样以单晶硅晶圆为基础,通过3D堆叠技术(如三星的V-NAND、铠侠的BiCS)在垂直方向扩展存储单元,提升容量密度;
• 新兴存储:即使是基于二维材料(如二碲化钨、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新兴存储(如二维闪存),也需将二维材料沉积在硅晶圆上,利用硅的平整性和工艺成熟度实现芯片集成。

二、核心功能材料:决定存储特性的“心脏”

核心功能材料是存储芯片实现数据存储、读写、擦除功能的关键,不同类型存储芯片的功能材料差异显著,直接决定了其性能边界。 

1. DRAM:高介电常数与金属栅极材料
DRAM的核心是存储单元(1T1C结构),其中电容器用于存储电荷(表示0/1),晶体管用于控制电荷的读写。为提升存储密度(应对10nm以下制程挑战),DRAM的功能材料需解决电容容量衰减和晶体管性能退化问题: 
• 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传统电容器的介电层采用二氧化硅(SiO₂,k≈3.9),但制程缩小至10nm以下时,SiO₂的量子隧穿效应会导致漏电流激增,容量衰减。因此,DRAM采用高k材料(如氧化铪HfO₂,k≈25;氮氧化铪硅HfSiON,k≈15-20)替代SiO₂,既能保持电容容量,又能降低漏电流。例如,SK海力士1β节点DRAM采用梯度掺杂HfZrO₄(锆掺杂氧化铪),在100:1深宽比电容中实现高保形性,提升了存储密度;
• 金属栅极材料:传统晶体管的栅极采用多晶硅,但多晶硅的电阻较高(约100μΩ·cm),且存在“多晶硅耗尽”效应(栅极电压升高时,多晶硅表面的载流子被耗尽,导致栅极电容下降)。DRAM采用金属栅极(如钨W,电阻≈5.6μΩ·cm;钛Ti、氮化钛TiN作为功函数调节层)替代多晶硅,降低了栅极电阻,提升了晶体管的开关速度和可靠性。例如,三星12nm LPDDR5X DRAM采用钨塞垂直互连,优化了信号传输效率。

2. NAND Flash:浮栅与电荷陷阱材料

NAND Flash的核心是浮栅晶体管(Floating Gate Transistor),通过浮栅中的电荷数量(电子)表示数据(0/1)。为提升容量(如TLC/QLC,即3bit/4bit per cell),NAND Flash的功能材料需解决电荷量化精度和数据保持问题: 
• 浮栅材料:早期浮栅采用N型掺杂多晶硅,但数据保持特性较差(电子易泄露)。目前主流采用P型掺杂多晶硅(如硼掺杂),提升了电子的束缚能力,延长了数据保持时间(可达10年以上); 
• 电荷陷阱材料:为突破平面浮栅的工艺极限(如1xnm节点以下的耦合效应),3D NAND Flash采用电荷陷阱技术(Charge Trap),用氮化硅(Si₃N₄)或氧化铪(HfO₂)替代浮栅,将电子陷阱限制在绝缘层中,减少了单元间的耦合,提升了集成度。例如,铠侠的BiCS 3D NAND采用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ONO)叠层作为电荷陷阱层,实现了232层堆叠,容量密度较平面NAND提升了数倍;
• 隧穿层材料:编程(注入电子)和擦除(释放电子)时,电子需通过隧穿层在硅衬底和浮栅之间转移。传统隧穿层采用二氧化硅(SiO₂),但制程缩小后,SiO₂的隧穿电阻增加。目前采用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ONO)或高k材料(如HfO₂)替代,降低了隧穿电压(从早期的10V降至目前的3-5V),提升了编程/擦除效率。

3. 新兴非易失性存储:多元材料体系

为突破DRAM(易失性,需刷新)和NAND Flash(速度慢,擦写次数有限)的限制,新兴非易失性存储(如RRAM、MRAM、PCM、FeRAM)采用了物理状态变化(如电阻、磁阻、相变、极化)的存储原理,其功能材料亦呈现多元化: 
• RRAM(阻变存储器):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如HfO₂、TaOₓ)的导电细丝效应,通过电压在介质层中形成/断裂导电细丝,实现高阻态(0)和低阻态(1)的切换。例如,台积电的RRAM采用HfO₂作为介质层,实现了10ns的读写速度和10¹²次的擦写寿命;
• MRAM(磁阻式RAM):基于磁性隧道结(MTJ)的自旋极化效应,MTJ由两个铁磁层(如钴铁硼CoFeB)和一个薄绝缘层(如氧化镁MgO)构成,其中一个铁磁层的磁化方向固定,另一个自由。电阻取决于自由层与固定层的磁化方向(平行=低阻,反平行=高阻)。例如,英特尔的MRAM采用CoFeB/MgO/CoFeB结构,实现了10ns的读写速度和无限擦写寿命;
• PCM(相变存储器):基于硫族化物(如锗锑碲GeSbTe)的晶态(有序,低阻)与非晶态(无序,高阻)转换,通过电流加热实现状态切换。例如,美光的PCM采用GeSbTe材料,实现了50ns的读写速度和10⁹次的擦写寿命;
• FeRAM(铁电存储器):基于铁电材料(如锆钛酸铅PZT、 hafnium zirconium oxide HZO)的电滞回线特性,极化方向在电场移除后仍能保持,实现非易失存储。例如,Ramtron的FeRAM采用PZT材料,实现了10ns的读写速度和10¹²次的擦写寿命。

三、辅助工艺材料:保障芯片性能的“润滑剂”

辅助工艺材料虽不直接参与数据存储,但对存储芯片的制造精度、可靠性、良率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光刻胶、CMP材料、封装材料等。 

1. 光刻胶:电路图案的“转移媒介”
光刻胶是存储芯片光刻工艺的核心材料,其作用是将掩膜版上的电路图案转移到硅晶圆上。随着存储芯片制程缩小(如DRAM进入10nm以下,3D NAND进入200层以上),光刻胶需具备高分辨率(≤10nm)、高灵敏度、低缺陷等特性: 
• ArF浸没式光刻胶:用于14nm及以下制程的DRAM制造,其波长为193nm(ArF激光),通过浸没式光刻技术(将水注入镜头与晶圆之间,提高分辨率)实现更精细的图案转移。例如,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通过长江存储验证,支持28nm制程;

• KrF光刻胶:用于28nm及以上制程的NAND Flash制造,其波长为248nm(KrF激光),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量产。例如,雅克科技的KrF光刻胶通过中芯国际认证,用于3D NAND产线。

2. CMP材料:晶圆表面的“纳米级抛光剂”
CMP(化学机械抛光)是存储芯片3D堆叠和先进封装的关键工艺,其作用是将晶圆表面抛光至纳米级平整度(≤1nm),确保堆叠层的对准精度和互连可靠性。CMP材料主要包括抛光垫和抛光液: 
• 抛光垫:用于承载抛光液和晶圆,其硬度、弹性和孔隙率直接影响抛光效率和表面质量。例如,鼎龙股份的CMP抛光垫覆盖存储头部厂商(如三星、SK海力士),掌握全流程核心技术;

• 抛光液:用于去除晶圆表面的缺陷(如划痕、颗粒),其成分(如二氧化硅、氧化铝、化学添加剂)需根据抛光对象(如硅、氧化硅、金属)调整。例如,安集科技的CMP抛光液用于长江存储3D NAND产线,支持14nm以下制程。

3. 封装材料:芯片的“保护与连接层”
封装材料的作用是保护芯片免受外界环境(如湿度、温度、机械应力)影响,并实现芯片与外部电路的电气连接。随着存储芯片向高带宽(如HBM,高带宽内存)和3D堆叠发展,封装材料需具备高导热、低介电、高可靠性等特性: 
• 环氧塑封料(EMC):用于传统封装(如QFN、BGA),其作用是固定芯片、保护电路,并通过散热孔将芯片热量导出。例如,飞凯材料的EMC通过台积电CoWoS封装工艺认证,适配HBM存储芯片;

• 颗粒状环氧塑封料(GMC):用于先进封装(如HBM、3D NAND),其颗粒直径更小(≤10μm),能填充堆叠层之间的微小间隙,提高互连密度。例如,华海诚科的GMC通过HBM封装客户验证,收购衡所华威后产能全球第二;

• 低介电常数(Low-k)材料:用于芯片内部层间介质,其介电常数低于二氧化硅(k≈3.9),能减少寄生电容,提升信号传输速度。例如,多孔SiCOH(k≈1.95)用于22nm以下制程的DRAM制造。

四、新兴研发材料:未来存储的“探索方向”

为应对数据量爆炸(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和算力需求(AI、大数据等),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型存储材料,旨在突破现有存储的性能瓶颈(如速度、功耗、密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维材料和铁电/反铁磁材料: 

1. 二维材料:原子级厚度的“存储载体”

二维材料是指具有原子级厚度(≤1nm)的材料(如二碲化钨WTe₂、过渡金属硫化物MoS₂),其优势在于高载流子迁移率(速度快)、低功耗(原子级厚度减少漏电流)、高机械柔性(可弯曲)。例如: 
• 二碲化钨(WTe₂):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的二维金属芯片,厚度仅3个原子,通过奇偶层的电荷偏移存储数据,写入速度比硅芯片快100倍,功耗降低90%;

• 层状二碲化钨(WTe₂):复旦大学研发的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长缨”架构),将二维WTe₂与CMOS电路集成,实现了8-bit指令操作和32-bit高速并行操作,良率达94.3%,性能碾压现有Flash闪存。

2. 铁电/反铁磁材料:超低功耗的“存储开关”

铁电材料和反铁磁材料具有自发极化(铁电)或反平行磁矩(反铁磁)特性,无需外部磁场即可切换状态,实现超低功耗存储: 
• 铁电材料: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发的原子级厚度二维材料(钴、铁、锗、碲合金),实现了铁电性与反铁磁性的共存,将存储器能耗降低至原来的1/10,适用于AI、移动技术等低功耗场景;

• 反铁磁材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锰铋(MnBi)反铁磁材料,其磁矩反平行排列,具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不受外部磁场影响),适用于宇航级存储(如卫星、航天器)。

五、总结:存储芯片材料体系的“进化逻辑”

存储芯片的材料体系始终围绕“容量、速度、功耗、成本”四大核心需求进化: 
• 传统存储(DRAM、NAND Flash):以硅基材料为基础,通过高k材料、金属栅极、电荷陷阱等功能材料提升性能,应对制程缩小带来的挑战; 

• 新兴存储(RRAM、MRAM、PCM、FeRAM):以物理状态变化为核心,采用多元材料体系(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磁性隧道结、硫族化物),突破易失性和速度限制; 

• 未来存储(二维材料、铁电/反铁磁材料):以原子级厚度和低功耗为特征,探索二维材料、铁电/反铁磁材料等新型体系,旨在实现“存储与计算一体化”(如存算一体芯片),应对AI、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需求。 

总体来看,存储芯片的材料体系是“基础基底+核心功能+辅助工艺+新兴研发”的协同体系,其发展不仅依赖于材料科学的突破,更需与半导体工艺(如光刻、CMP、封装)深度融合。随着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和算力需求的提升,存储芯片的材料体系将继续向更高密度、更快速度、更低功耗、更长寿命方向进化,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数据来源于公开披露,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