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召开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明确将“严格落实出口管制政策,依法合规开展工作”列为四季度攻坚核心任务。这一部署不仅回应了全球稀土市场的剧烈波动,更折射出中国在关键战略资源领域构建新秩序的决心。
合规为盾:从“源头管控”到“全链条治理”
此次会议强调的出口管制政策,实质是落实商务部2025年第61号、第62号公告的细化执行。根据公告,中国对含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实施“双链管控”——既管“物理流动”更管“技术渗透”。例如,境外企业若使用中国稀土技术或原料生产磁材,即使未直接进口中国原矿,只要技术价值占比超0.1%即需申请许可。这一规则直接封堵了“借道他国加工再出口”的灰色路径,如越南磁材厂若采用中国萃取技术,其产品出口仍受中国管辖。
稳产保供:国企改革的“压力测试”
在“稳产保供”攻坚战中,中国稀土集团正以“全产业链协同”破局。以北方稀土为例,其依托包钢集团独占的白云鄂博矿(占全球储量38%),构建了“资源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2025年第四季度,集团将稀土精矿交易价调涨至26205元/吨,既保障上游矿工收益,又通过磁材产能扩张(如天和磁材8.5亿投资项目)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这种“以资源换技术”的策略,使中国在钕铁硼磁材领域占据全球65%份额,更在高端风电、新能源车电机领域形成议价优势。
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
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中国稀土集团将“风险防控”提升为发展底线。以深圳海关2009年走私案为鉴,当前监管已升级为“智能审图+风险研判”双保险。C类快件渠道曾是走私重灾区,如今通过“取样送检+商品属性溯源”技术,可精准识别伪报为镍合金的稀土氧化物。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输出”红线——中国公民、法人未经许可为境外稀土活动提供实质性支持,将面临走私贵重金属罪追责,这直接遏制了技术外流风险。
全球影响:从“资源博弈”到“规则重构”
此次政策升级并非孤立举措。2024年10月施行的《稀土管理条例》已奠定法律基础,而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的联动效应更凸显其战略意义。欧洲车企如大众、宝马已获部分稀土磁材供应,生产线逐步恢复;美国军工企业却因钐钴磁体断供面临F-35生产线停滞,五角大楼评估每日损失达2.3亿美元。这种“分化策略”既体现中国对民用合规贸易的开放态度,又彰显对军事敏感领域的严格管控。
结语
中国稀土集团的出口管制实践,本质是“安全与发展”的平衡术。通过“合法合规”的硬约束与“稳产保供”的软支撑,既维护了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又推动了行业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正如商务部所言:“这不是禁止出口,而是规范出口。”在这场全球稀土博弈中,中国正以规则制定者的姿态,重塑产业链的价值分配逻辑——这既是资源大国的责任担当,更是科技强国的战略远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阅,不作任何投资导向。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