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国内固态电池产业迎来“双响炮”——卫蓝新能源北京房山项目完成钢结构封顶,太蓝新能源湖北潜江项目正式启动招标,两大重点项目同步推进,标志着我国从半固态到全固态的产业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卫蓝北京:半固态“巨无霸”2026年试产,中科院技术“背书”
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卫蓝新能源的“高性能固态锂离子电池量产项目”已现雏形。这个占地151.69亩、总建筑面积超11万㎡的“巨无霸”工程,一期4.2万㎡厂房将于2026年试产,规划年产能2亿Wh——相当于可装备数万辆高端电动汽车。项目依托中科院物理所核心技术,聚焦车船动力、储能、低空动力三大方向,已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五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其半固态储能系统堪称“国之重器”。
融资方面,卫蓝近期完成D+轮融资,北京市绿色能源基金、新材料产业基金等“国家队”入场,广东能源集团更是直接“牵手”合作储能项目。这波资本加注,让卫蓝的产线建设与技术研发如虎添翼。
太蓝潜江:全固态“新势力”15亿投建,GWh级量产在即
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在湖北潜江的“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式启动招标,总投资15亿元的“超级工厂”即将拔地而起。项目规划两座电芯车间、两座化成车间、一座PACK车间,建成后将实现GWh级全固态电池量产,覆盖从关键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环节。
太蓝的“杀手锏”是氧化物路线固态电池技术——通过“高导锂氧聚复合材料”“原位亚微米工业制膜(ISFD)”“界面柔化”等独门技术,将离子电导率与界面耦合性能大幅提升。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与长安汽车联合研发的“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用功能材料替代传统隔膜,2024年已制备出单体容量120Ah、能量密度720Wh/kg的车规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2025年还将推出可快充、长续航、耐低温的Safe+系列,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水平。
从重庆到潜江:太蓝的“全国产线版图”
太蓝的“野心”不止于潜江。早在2022年,其重庆两江新区基地就建成国内首条半固态锂电池自动化产线,年产能0.2GWh,主攻高端电动两轮车与摩托车市场;2023年,总投资10亿元的二期项目扩展至乘用车动力电池,安徽淮南70亿元基地更规划10GWh产能;北京顺义先进技术研究院则聚焦前沿研发。此次潜江项目,正是太蓝“全国固态电池制造网络”的关键拼图。
产业观察:固态电池为何成“必争之地”?
相较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电解液,安全性与能量密度双提升,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的“终极方案”。卫蓝、太蓝的双重突破,不仅印证了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更展现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线的“中国速度”。
随着两大项目推进,我国固态电池产业正形成“半固态先行、全固态跟进”的梯度布局。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突破与产能释放,固态电池有望在新能源汽车、电网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大放异彩,成为绿色能源转型的“硬核支撑”。
从北京房山到湖北潜江,从半固态到全固态,中国固态电池产业正以“看得见的速度”向未来奔去。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产业生态的完善——当资本、技术、产能形成合力,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赛道上的领跑地位,已呼之欲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需谨慎,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