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 20 日,长江综合金属镝均价报 2012500 元 / 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 5000 元;氧化镝均价跌至 1617500 元 / 吨,单日跌幅达 10000 元,创下近9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作为新能源与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战略资源,镝价此番异动打破了此前因缅甸断供形成的震荡格局,背后是需求疲软、政策反噬与市场情绪共振的多重压力。
一、核心诱因:需求端 “旺季遇冷” 成压价主力
1. 下游磁材企业陷入 “观望死循环”
镝的核心消费领域 —— 稀土永磁行业正遭遇需求断层。受终端制造业复苏不及预期影响,国内磁材企业普遍进入 “按需采购” 模式,头部企业原料库存周转天数从 15 天延长至 22 天,中小厂商更是暂停补库。某磁材企业采购负责人透露,10 月上半月订单量同比减少 18%,“下游新能源车企虽有年度目标,但四季度开局销量未达预期,我们不敢贸然备货”。
储能领域的需求滑坡进一步放大压力。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内大型储能项目招标量同比下滑 22%,多数项目转向成本更低的梯次利用电池,直接导致耐高温磁材需求减少,而这类磁材正是镝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叠加消费电子旺季平淡,智能手机线性马达、TWS 耳机等微型磁材需求增长不足 5%,镝的刚需支撑持续弱化。
2. 出口管制引发 “国内内卷” 效应
4 月实施的镝类产品出口管制政策正显现 “双刃剑” 效应。尽管海外市场因供应短缺价格飙升,欧洲氧化镝报价已突破 700 美元 / 公斤,但国内因审批流程延长至 45 天,5 月以来出口量骤降 42%,原本计划出口的资源转而涌入国内市场。而国内镝产能在环保政策边际宽松下有所释放,形成 “海外紧缺、国内过剩” 的割裂格局,贸易商为加速去化库存被迫降价抛货。
3. 氧化镝跌幅更大:原料端压力先行传导
氧化镝作为镝金属的上游原料,其跌幅翻倍的现象反映出产业链压力的传导路径。当前国内分离厂氧化镝库存占比达 65%,远超金属镝的 32%,且分离厂受缅甸矿进口减少与国内精矿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本就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当下游磁材企业缩减采购时,分离厂为维持现金流率先降价出货,进而带动终端金属镝价格跟跌。
二、次要因素:供应博弈与情绪传导放大波动
1. 缅甸断供支撑弱化,短期供应相对充裕
尽管缅甸克钦邦冲突导致 9 月镝矿进口量环比减少 42%,且四季度进口缺口预计扩大至 3000 吨,但这一长期供应收缩逻辑尚未转化为短期实质压力。一方面,国内头部企业如北方稀土通过战略储备仍能维持正常生产;另一方面,再生稀土回收量同比增长 18%,部分缓解了原料短缺压力,使得短期市场供应并未出现实质性缺口。
2. 资本市场情绪 “雪上加霜”
A 股稀土板块的低迷表现进一步冲击现货市场信心。10 月 20 日,北方稀土股价下跌 1.47%,收盘价跌至 52.22 元,较 10 月 14 日的高点 56.8 元已回落 8.1%;中国稀土同步下跌 1.8%,板块资金单日净流出超 3 亿元。散户恐慌抛售与机构资金撤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现货市场贸易商心态崩溃,纷纷下调报价以规避风险。
三、后市展望:短期承压,长期稀缺性逻辑未改
短期来看,镝价仍将处于震荡调整通道。需求端需等待 11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冲刺与海外出口审批落地,若终端需求仍无起色,氧化镝或下探 160 万元 / 吨整数关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镝库存消费比已降至 0.7:1 的历史低位,且北方稀土四季度稀土精矿价格环比上涨 37.13%,成本支撑将逐步显现。
中长期而言,镝的战略价值并未动摇。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的长期需求仍在增长,仅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年需求增量就超 3000 吨,而缅甸矿供应收缩与国内开采配额管控将持续强化稀缺性。待短期情绪消化与需求回暖,镝价有望重回上行轨道,但需警惕无镝永磁技术商业化加速带来的替代风险。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