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AI引爆的存储芯片短缺潮,正迅速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钴、钨、锑等关键有色金属悄然成为半导体行业争夺的新焦点。
存储芯片市场的强劲涨价行情正悄然重塑上游有色金属产业格局。11月,存储现货行情整体维持强势上涨态势,库存水位偏低的客户急需回补库存,逐步接受新协定价格,为存储厂商提供了更强的涨价信心。
这场看似局限于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危机,背后是一场有色金属资源的争夺战。钴、钨、锑等关键金属作为芯片制造和存储技术不可或缺的原料,正随着AI浪潮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01 存储芯片短缺二十年来最严重,有色金属成关键瓶颈
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对存储芯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目前存储芯片缺货情况是近二十年来最严重的局面,即便下游客户下再多订单,上游也无法满足供应。全球数据量激增是这一危机的根本原因,2025年全球AI训练数据量预计达到1.2ZB,是2022年的15倍。
供应端却持续收缩,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头部厂商自2024年四季度起,将DDR4、LPDDR4X等成熟制程产能削减30%-50%,转而投入HBM、DDR5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一结构性失衡导致存储芯片价格飙升,2025年9月,主流存储厂商将DRAM和NAND闪存价格上调20%-30%。
存储芯片的原料瓶颈,正是有色金属。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钴是10纳米以下制程芯片导线的必需材料,随着芯片制程微缩,钴的用量不降反升——SK海力士的3D堆叠芯片耗钴量达到传统芯片的三倍。钨凭借其高熔点(3422℃)特性,在芯片蚀刻工艺中不可或缺,只有钨制成的部件能承受高温等离子体的冲击。
这些金属的供应集中度极高,加剧了供应链风险。钴的76%产量集中在非洲,当地频繁的罢工事件时常打断供应。这迫使特斯拉等下游企业签署长达十年的供应合约锁定钴资源。
02 价格涨幅惊人,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格局重构
价格涨幅惊人。钴价在半年内从28万元/吨涨至35万元/吨,一度突破40万元大关;锑欧洲报价一年多涨5倍,国内一度涨2倍。这一趋势与存储芯片价格形成联动,存储价格的大幅上涨已加速传导至零售市场,线上和线下零售商内存条和SSD售价大增。
面对关键金属资源的供应不稳定,全球产业链正加速重构。三星为确保钨供应稳定,宁愿多支付30%的溢价;特斯拉等车企则通过长期合约锁定钴资源。回收产业迎来新机遇,有企业年回收钴量达到500吨,成本比开采新矿低20%。
政策支持也在加码。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鼓励高端有色金属材料在新能源汽车、5G基站等领域的应用。这一系列变化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2025年1-10月,有色金属板块总市值从2.6万亿元跃升至4.2万亿元,涨幅接近60%。
03 AI驱动下,产业链迎来新机遇
存储芯片和有色金属的联动,在AI浪潮下更加紧密。AI服务器对存储需求大幅提升,单台AI服务器的SSD配置从64TB向96TB升级,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
视频生成模型的普及,可能进一步加剧存储需求。由于视频数据需求量巨大,视频生成模型在推理端的普及,可能导致存储需求倍增,进而推高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测,AI运算带动DRAM与NAND市场出现结构性供需紧张,存储市场景气度有望延续长达10年。
这一趋势已体现在企业业绩上。江波龙2025年上半年企业级存储业务收入达6.93亿元,同比增长138.66%,其中一季度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200%。全球能源转型与AI革命正共同推动有色金属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随着各国对关键金属资源重视度提高,供应链安全已成为企业核心战略。未来,拥有资源优势和回收技术的企业,将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
存储芯片的持续涨价行情已形成产业链传导效应,下游库存偏低客户逐步接受新价格,为存储厂商提供了更强的涨价信心。而有色金属与高科技产业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辅助,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