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稀土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联合研发的"能量外衣"技术,成功攻克了稀土材料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这一困扰国际科学界数十年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稀土材料的高效电致发光。该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
据悉,该项技术使稀土发光材料在色纯度、使用寿命和亮度稳定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和传感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在低碳排放、高性能光电技术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国内哪些企业在布局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
国内稀土发光材料产业已形成由 上游资源型国企、中游专业材料企业和下游应用创新企业 共同构建的完整产业链。
一、上游资源与一体化企业
北方稀土 和 厦门钨业 是典型代表。北方稀土作为全球主要的轻稀土供应商,具备从资源到材料的垂直整合能力 。厦门钨业则是国家六大稀土集团之一,整合了福建省的稀土资源,拥有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业务范围涵盖从稀土氧化物到稀土发光材料 。
包钢股份 依托其稀土资源背景,也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
二、中游专业材料制造商
这些企业专注于稀土发光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有研新材 的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是我国从事稀土研究开发的骨干单位,专注于高纯稀土金属及高端稀土发光材料等 。
科恒股份 的产品线包括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稀土发光材料,是我国产品系列较全面的稀土发光材料生产企业之一 。
三、下游技术与应用创新企业
这类企业致力于将稀土发光材料应用于具体产品和解决方案。
路明科技 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发明了新一代蓄光发光材料并应用于安全标识、国防军事等领域,还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了发光芯片的突破,其技术甚至应用于“水立方”等大型项目的LED显示系统 。
总体来看,中国稀土发光材料产业已形成 “资源-材料-应用” 的协同发展格局。上游资源集中度较高,中游企业注重专业技术与市场化产品,而下游企业则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这一格局得益于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和持续的政策支持,使得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都能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发展 。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辅助,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