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建成,目前已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该产线采用干法电极工艺与固态电解质材料两大核心技术,率先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量产条件。
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方面实现显著突破。广汽集团平台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动力研发负责人祁宏钟表示,新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现有电池提升近一倍,搭载该电池的500公里续航车型可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续航。
根据规划,该技术将于2026年开展小批量装车实验,2027年至2030年间逐步实现批量生产。业内认为,此次产线突破将加速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新动能。
技术突破驱动性能跃升
全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源于材料与工艺的创新。干法电极工艺将传统负极制造中的原浆、涂布、滚压三道工序整合为“三合一”,能耗降低的同时,负极面容量从不足5毫安时/平方厘米提升至7.7毫安时/平方厘米,为能量密度翻倍奠定基础。固态电解质材料耐热性达三四百摄氏度,远超液态电解液不足两百摄氏度的极限,从根本上杜绝热失控风险。广汽集团实测数据显示,新电池能量密度较现有产品提升近一倍,续航500公里的车型可突破1000公里。
产业化路线图明确
目前,产业链配套建设同步加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公布技术路线图,设备商先导智能、材料商天赐材料等纷纷布局固态电解质专用产线。高工锂电预测,2035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900GWh,中国占比或将达80%。
行业重构与挑战并存
全固态电池的突破将重塑产业竞争格局。一方面,其高安全性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亿航智能已完成全球首次eVTOL固态电池飞行试验,续航提升60%-90%;另一方面,成本与工艺挑战仍存,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约为液态电池的3-5倍,界面阻抗控制与规模化良率提升是下一步攻关重点。政策层面,商业银行已通过信贷投放支持相关项目,助力产业链成熟。
展望:新能源竞争新赛道
随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推进,中国有望在全球新能源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业内专家指出,该技术将推动电动车与储能、航空等场景的融合,加速交通领域碳中和进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辅助,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