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市场供需格局正悄然生变,在供给约束与储能爆发的双重驱动下,价格中枢稳步上移。
2025年11月24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金属锂报价区间为60-63万元/吨,均价达61.5万元/吨,单日暴涨3万元,涨幅高达5.1%。
2025年11月以来,锂市场呈现强势上行态势。金属锂价格较前期低点实现显著回升,碳酸锂现货报价也维持在相对高位区间。市场交投活跃度明显提升,反映出产业链各环节的乐观预期。
本轮价格上涨的背后,是供需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供给端呈现多重约束,前期价格低位运行导致高成本产能持续出清,部分锂矿企业因环保、审批等问题面临停产整改;冬季气温下降也影响了盐湖提锂的正常生产。
与此同时,需求端结构正发生重要变化。储能市场取代动力电池,成为锂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电网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激增,推动储能装机规模迅猛增长。
01 供给端:产能收缩与约束加剧
锂资源供应端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部分海外锂资源开发项目受当地政策、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进度有所延迟。
国内主要锂矿产区采矿权证审批趋严,新增产能释放受到限制。冬季气温下降影响了盐湖提锂产量。
前期锂价持续低迷,迫使综合成本较高的锂云母提锂企业等部分高成本产能停产或减产。尽管临时性停产不等于彻底退出市场,但仍对短期供应造成影响。
库存方面,碳酸锂产业链总库存已降至较低水平,为锂价提供了支撑。现货市场供给宽松的局面有所改变。
全球锂资源投放进入高峰期,但产能释放的实际节奏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从勘探到实际投产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即便发现新矿也难以迅速满足当前需求。
02 需求端: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
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尤为显著。储能市场正成为锂需求的新引擎,增速远超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旺盛,中国企业获得的海外储能订单规模同比大幅增长。储能电池出货量保持高增速,多家涉储企业业绩表现亮眼,储能业务已成为驱动企业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储能应用场景多元化趋势明显。新能源配储需求持续增加;海外电网服役周期长,从电网安全稳定性角度出发,配储需求迫切;用户侧市场需求在政策带动下加速爆发。
AIDC(AI数据中心)配套储能系统将迎来规模化部署高峰期,大储市场需求向更长时长迁移,工商业市场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
未来,储能需求结构将继续演变,这些新兴应用场景的拓展,为锂需求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
03 市场趋势:紧平衡格局或将延续
当前锂市场呈现“弱平衡”特征。下游电池及整车企业需求增速放缓,采购维持刚需;上游厂商则通过主动停产减产来稳定价格。
这种供需拉锯使得锂价进入僵持阶段。一方面,常规需求难以支撑价格大幅反弹;另一方面,高成本产能的价格底线又构筑了有力支撑。
中长期来看,锂行业供需格局有望逐步改善。随着高成本产能的逐步退出,行业竞争将促使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活动增多,锂行业集中度将会有所上升。
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为锂需求提供了长期保障。各国政府相继推出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前景广阔。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锂价中枢有望稳步上移。行业正经历漫长的产能出清过程,价格或在成本线附近持续震荡,直至新的供需平衡出现。
04 企业应对:降本增效与战略调整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锂矿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锂价磨底阶段,企业未来的“赚钱效应”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从而凸显竞争优势。
企业纷纷选择在成本端“做文章”,不断提升资源自给能力,同时通过技术、工艺创新等手段尽可能降低成本。
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加速。企业通过向上游资源延伸或绑定核心客户,构筑穿越周期的生存能力。一批锂电产业链企业争相“落子”东南亚,以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提升国际话语权。
差异化竞争策略愈发清晰。头部企业凭借其低成本、一体化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则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构建自身竞争优势。
锂矿企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资源储量竞赛,升级为成本控制能力、产业链整合深度、技术壁垒高度及资本运作智慧的综合比拼。
随着供需基本面的持续改善,锂市场正逐步走向新的平衡。储能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为锂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供给端的约束则为价格提供了支撑。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辅助,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