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A股稀土永磁板块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华宏科技以7天6板的强势表现领涨,北方稀土、正海磁材等龙头跟随上行,板块单日涨幅超3%。这场“稀土热”并非偶然,而是供需矛盾、政策红利与新能源需求爆发三重力量共振的结果,更折射出从“工业辅助材料”到“战略资源”的价值跃升。
市场焦点:稀土永磁为何“疯涨”?
供需缺口“滚雪球”:传统矿山开采周期长(新矿从勘探到投产需5-8年),而新能源需求爆发式增长(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用稀土量预计同比增40%),供需剪刀差持续扩大。
政策“强支撑”:国内《稀土管理条例》落地后,出口管控趋严(2025年第一批出口许可同比缩减15%),叠加“反内卷”政策限制低价无序竞争,稀土价格中枢被“托底”;海外方面,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稀土列为“关键矿产”,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作为全球92%冶炼分离产能的掌控者,议价权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刚需”引爆:稀土永磁是新能源车的“心脏”——每辆电动车驱动电机需0.5-1kg钕铁硼;风电领域,单机容量10MW以上机组对高性能磁材需求激增(较3MW机组增30%);更火的是人形机器人,其关节驱动电机对磁材精度要求是传统工业电机的5倍,单台用量达2-3kg。
核心赛道:哪些金属材料在“扛旗”?
稀土永磁的强势,本质是“材料定义权”的争夺。当前市场聚焦两类关键金属:
氧化镨钕:稀土永磁的“灵魂材料”,占钕铁硼成本约30%。2025年上半年,氧化镨钕价格同比涨25%,龙头企业(如北方稀土)毛利率回升至25%以上,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与产能释放。
钕铁硼磁材:新能源领域的“硬通货”。高性能钕铁硼(BHmax≥50MGOe)因耐高温、高矫顽力,成为风电发电机、电动车驱动电机的“刚需”。2025年全球风电用高性能磁材市场规模或超200亿元,中国磁材企业正从“卖原料”转向“卖定制化产品”,技术壁垒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短期“爆炒”后,长期逻辑更硬核
需求端“多点开花”:除了新能源车、风电,人形机器人、磁制冷(替代传统压缩机,节能30%以上)等新兴领域正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供给端“强者恒强”:国内稀土行业整合加速,头部企业(如中国稀土集团)通过“矿山-冶炼-磁材”一体化布局,成本优势与技术壁垒进一步凸显;海外矿山(如澳大利亚莱纳斯)因环保成本高、产能释放慢,难以撼动中国主导地位。
从“工业味精”到“战略金属”,稀土永磁的强势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情绪热潮”,更是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下的必然选择。当新能源车、风电、人形机器人集体“抢矿”,当政策与供需共同推高价格,这条“稀土链”上的每一环——从氧化镨钕到高性能磁材,都在书写属于中国的“资源话语权”故事。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