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算力竞赛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中国学术界传来突破性进展。北京大学跨学科团队近日攻克模拟计算芯片的核心瓶颈,一项成果或将重构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的底层算力格局。
革命性突破:24位精度打破“模拟计算魔咒”
传统模拟计算因精度限制长期停滞于专用场景,而北大团队基于阻变存储器(RRAM)的创新设计,首次将模拟矩阵计算精度推至24位定点水平。这一突破使得芯片在求解矩阵方程时,单次运算效率较当前顶级GPU提升百倍至千倍,能效比暴涨超100倍,尤其在高维矩阵求逆运算中展现颠覆性优势。
“存算一体”撕裂冯·诺依曼枷锁
该芯片通过RRAM单元实现数据存储与计算的物理融合,彻底规避了传统架构中数据搬运的能耗惩罚。其可扩展架构更支持多芯片协同,为边缘侧部署大模型、实时机器人运动规划等场景提供“强算力+低功耗”新范式,有望大幅降低6G基站与AI终端的云端依赖。
材料革新暗藏产业链机遇
阻变存储器核心金属氧化物材料(如钛酸钡体系)的电压调控电阻特性,成为模拟计算精度跃升的关键。这一技术路径若规模化应用,或带动新型半导体材料、先进封装等产业链环节的协同创新。
趋势洞察:算力战场迎来“第三条道路”
当数字芯片制程迭代逼近物理极限,存算一体与模拟计算正形成互补数字计算的“双翼”。北大赛道印证了全球芯片研发的新趋势:面向场景的专用架构、材料层面的底层创新,正成为打破算力天花板的核心动能。
前瞻视角
尽管芯片尚未披露量产时间表,但其技术路线已为AI、6G、自动驾驶等超密集计算领域提供想象空间。下一步需关注芯片的异构集成能力与软件生态适配进度——毕竟,颠覆性硬件需要同样革新的算法生态才能引爆变革。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