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本该是有色金属行业“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但整体市场却呈现“旺季不旺”的行情——铝价上扬、订单疲软、利润转负,背后是成本高压与需求迷局的双重挤压。这场行业寒冬,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本文带你拆解再生铝市场的“冰与火之歌”。
核心矛盾:旺季需求为何“失灵”?
往年“金九”,汽摩配件、建筑铝材等下游订单如潮水般涌来,但今年9月却呈现“淡旺季弱化”的诡异现象。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现货ADC12铝合金锭9月均价报20777.27元/吨,较8月20323.81元/吨上涨2.23%,传统贸易商接货量同比下滑超20%,部分企业被迫转向废铝贸易“自救”。
深层次原因在于需求“提前透支”——7-8月,下游企业为避免国庆假期物流受限,提前释放了部分订单,导致9月旺季需求“青黄不接”。更关键的是,期现商凭借资金优势大量挤压传统贸易商市场份额,使得后者在价格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形成“需求越旺,利润越薄”的恶性循环。
成本高压线:废铝“紧缺”如何撕开利润伤口?
如果说需求疲软是“外伤”,那么成本飙升则是“内伤”。9月,华东、华南ADC12成本分别攀升至19950元/吨和20290元/吨,较8月分别上涨20元/吨和118元/吨,直接吞噬了企业利润——国内再生铝企平均利润从8月的141.9元/吨暴跌至-32.2元/吨,缩水幅度超170%。
成本暴涨的“罪魁祸首”是废铝原料紧缺。以生铝为例,华南地区因进口补充不足,国内废铝采购价高企,企业“原料难补、成本高企”的困境凸显。光亮铝线、易拉罐虽稳中小涨,但生铝价格因持货商惜售和进口受限,成为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料市场“冰火两重天”:谁在涨?谁在跌?
9月再生铝原料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据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光亮铝线(18300-18800元/吨)、易拉罐(15200-15900元/吨)因市场货源紧张稳中小涨;但生铝(15900-16500元/吨)却因进口料不足、持货商惜售,价格“逆势下跌”,企业普遍面临“高价难买、低价难卖”的尴尬。
这种分化背后,是不同原料的供需逻辑差异——光亮铝线作为优质原料,需求稳定且替代性弱,价格支撑强;而生铝因进口受限和国内回收体系不完善,成为“成本黑洞”。
【展望10月:破局点在哪里?】
尽管9月市场低迷,但10月仍存转机。节后首周,随着下游企业复工和基建项目启动,ADC12需求或小幅回升,价格重心有望上移至期货20100-20800元/吨、现货20200-21000元/吨区间。但利润修复仍面临原料紧缺的“天花板”,预计利润区间在-50至200元/吨,需重点关注各地税返政策落地情况——若政策利好释放,或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更值得期待的是精废价差的“先扩后缩”波动。随着A00铝锭价格企稳,精废价差(如华东975元/吨)可能先因铝线跟涨减弱而扩大,后随铝线抗跌属性显现而缩窄,为铝企提供“成本对冲”机会。
总结,再生铝行业的“金九”失色,既是短期成本与需求的错配,也折射出行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构建更高效的废铝回收体系、降低原料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是企业破局的关键。这场寒冬,或许正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来源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