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货黄金10月8日历史性突破4000美元大关,刷新4059美元高点后,10月10日凌晨却突然回调至3947美元,单日跌幅超百美元。这一波动不禁让人联想到黄金史上五次惊心动魄的暴跌——1980年65%的“断崖式下跌”、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30%跳水……那么,当前这波回调,会是第六次暴跌的开端吗?
历史暴跌的镜鉴:每一次崩溃都有迹可循
回顾黄金五次暴跌,核心逻辑始终围绕“预期反转”。1980年沃尔克暴力加息至20%,无息资产黄金瞬间失宠;1983年《广场协议》后资金涌入股市,黄金遭抛售;1996年欧洲央行集体抛金引发市场恐慌;2008年流动性危机下“现金为王”;2011年美联储加息预期推动美元大涨——五次暴跌前,均出现了“基本面预期突变”的信号。
当前回调的特殊性:牛市逻辑未破,但风险暗涌
与历史暴跌不同,本轮黄金上涨的核心逻辑——地缘冲突、去美元化、央行购金潮——至今未发生根本性逆转。荷兰国际银行仍预计2025年二季度金价达4200美元,中信证券更看高至4500美元。但风险因素不容忽视:短期看,高位获利盘了结、美元指数反弹可能压制金价;长期看,若美国通胀实质性降温、美联储转向宽松不及预期,黄金的“避险溢价”可能收缩。
关键变量:地缘与政策的“双重变奏”
当前黄金市场正面临“地缘冲突持续”与“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双重拉锯。一方面,加沙停火协议虽达成但局势反复,俄乌冲突未解,黄金的“战争溢价”仍在;另一方面,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迫使美联储在降息路径上更加谨慎——这种“不确定性”本身,正是黄金的“定价之锚”。
机构分歧:牛市未完,但需警惕“假摔”
Kitco Metals强调,只要央行购金、地缘风险、去美元化等核心逻辑不变,黄金仍有创新高潜力。但市场也需警惕“假摔”风险——比如若美国非农数据超预期改善,或地缘局势出现实质缓和,可能引发短期回调。正如1980年暴跌前,市场曾沉浸在“黄金永远涨”的狂热中;如今,投资者更需以史为鉴,在牛市中保持清醒。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黄金4000美元后的回调,更像是牛市途中的“中场休息”。它既不是暴跌的序章,也非牛市的终点,而是市场在“狂热”与“理性”间的再平衡。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黄金的“双属性”——既是避险资产,也是风险资产——或许比预测点位更重要。毕竟,在黄金的江湖里,永远没有“躺赢”的答案,只有“敬畏市场”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