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逆势领跑”:从“工业牙齿”到“战略金属”的价值重估
11月26日,长江综合钨粉报价78.1万元/吨,同昨日持平,截至当前已连续37天收涨——在近期大宗商品“涨跌互现”的分化行情中,钨价以27.51%的月涨幅(较10月15日61.25万元/吨)展现出罕见的“价格韧性”。更值得关注的是,黑钨精矿(品位≥65%)年内涨幅高达132%,且业内普遍反馈“涨价已顺利向下游传导”,这意味着钨已从“工业辅料”升级为“具备定价权的战略金属”。
市场信号解读:
金融属性激活:沪钨期货主力合约持仓量月增42%,反映资本对“稀缺资源+刚性需求”的配置热情;
产业信心提振:厦门钨业、章源钨业等企业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延长至75天,高端钨粉“一货难求”;
国际对标验证: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钨价同步上涨18%,中国作为全球75%钨供应的“定价中心”地位凸显。
二、供应端“三重枷锁”:稀缺性构筑价格“护城河”
钨价的强势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收紧+资源稀缺+库存见底” 三重约束下的必然结果。
1. 政策红线:开采指标“史上最严”
2025年全国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仅5.8万吨(同比减少6.45%),创2018年以来新低。这一政策源于国家对战略矿产的“保护性开发”——钨作为“工业牙齿”(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广泛应用于军工、高端制造等领域,过度开采将导致资源枯竭。叠加环保督察常态化(江西、湖南等重点产区关停中小矿山12座),有效产能进一步收缩。
2. 库存“地板价”:产业链“无货可囤”
当前钨精矿社会库存不足8000吨(近三年最低),钨粉库存低于500吨,仅为正常周转量的1/3。某头部冶炼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不是‘要不要囤货’,而是‘能不能买到货’——矿山每月产量固定,下游订单排到明年一季度,库存只能维持7天生产。”
3. 龙头“满负荷”:需求热度倒逼产能极限
厦门钨业、章源钨业等龙头企业开工率已达98%,但仍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以厦门钨业为例,其光伏钨丝生产线24小时运转,月产钨丝超300吨,仍被隆基、通威等光伏巨头“催单”。这种“产能天花板”状态,成为支撑钨价的“硬支撑”。
三、需求端“多点开花”:新兴场景引爆“增量引擎”
钨价的长期向好,本质是“传统需求稳盘+新兴需求爆发” 的双重驱动。其中,光伏钨丝、军工、PCB钻针三大新兴领域贡献了超60%的需求增量。
1. 光伏钨丝:切割“革命”催生千亿市场
技术优势碾压:相比传统碳钢金刚线,钨丝金刚线直径可细至28μm(碳钢线35μm),切割硅片碎片率降低50%,单片硅料损耗减少0.3g,单GW组件可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
渗透率飙升:2025年全球光伏钨丝渗透率已达60%(2023年仅15%),单GW组件钨丝需求8吨,对应全球年需求超4500吨(相当于2023年的3倍);
巨头抢滩:隆基、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已将钨丝列为“标配”,预计2026年全球光伏钨丝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
2. 军工与高端制造:“不可替代”的战略刚需
军工领域:钨合金因密度高(19.3g/cm³,是钢的2.5倍)、耐高温(熔点3410℃),被用于穿甲弹芯、导弹配重块、战机陀螺仪,某军工企业负责人表示:“钨是‘国之重器’的基础材料,没有任何替代品”;
硬质合金:汽车模具(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航空航天刀具需求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机轴刀具用量较燃油车增加25%,带动高端钨粉需求激增。
3. PCB钻针:电子制造的“精密手术刀”
随着5G基站、AI服务器对PCB层数(从8层增至20层以上)的要求提升,直径0.1mm以下的微型钻针需求爆发。钨钢钻针凭借高硬度、耐磨性,占据85%的高端市场份额,全球年需求量超2000吨,且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替代风险辨析:尽管钼基合金、碳化硅在部分低端领域(如普通刀具)开始渗透,但在军工、光伏、电子等高端场景,钨的“性能不可替代性”仍无法撼动——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你可以不用钨做菜刀,但不能不用钨造导弹。”
四、区域格局与产业生态:中国“钨业王国”的全球话语权
中国是全球钨产业的“绝对主导者”:
资源垄断:储量占全球58%(江西大余、湖南柿竹园等世界级钨矿),产量占75%;
产业链完整:从采矿(江钨集团)、冶炼(厦门钨业)到深加工(章源钨业精密刀具),形成“采选冶+新材料”全链条优势;
技术壁垒:钨丝拉拔、硬质合金烧结等核心技术领先全球,高端产品出口单价较进口价高30%。
这种“资源+技术+规模”的三重优势,使中国在全球钨贸易中掌握定价权——2025年1-10月,中国钨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5%,其中高端钨丝出口单价突破150万元/吨,较2023年翻倍。
五、未来趋势:短期“高位震荡”,长期“星辰大海”
1. 短期(2025Q4-2026Q1):供需紧平衡延续,价格易涨难跌
支撑因素:政策开采指标不变、库存低位、光伏装机旺季(四季度占全年40%)拉动需求;
压力测试:海外产能(如澳大利亚巴库塔钨矿2026年投产,规划产能1.2万吨)或小幅缓解供应,但短期难改“紧平衡”;
价格区间:预计钨粉价格在75-85万元/吨震荡,黑钨精矿突破18万元/吨(当前16.5万元/吨)。
2. 长期(2026-2030):新兴应用打开“成长天花板”
3D打印钨合金:航空航天领域用钨基复合材料(如发动机喷嘴)需求爆发,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50亿元;
核聚变装置:钨作为“等离子体面对材料”(耐1亿℃高温),将成为可控核聚变堆核心部件,单座反应堆需钨材超100吨;
绿色回收:再生钨占比将从当前25%提升至40%,降低对原生矿的依赖,形成“开采-使用-回收”闭环。
3. 投资机遇:聚焦“资源+技术”双龙头
资源型企业:江西钨业(资源优势)、洛阳钼业(海外布局)受益于价格上涨;
技术型企业:厦门钨业(光伏钨丝龙头)、中钨高新(军工硬质合金)享受高端产品溢价;
新兴赛道:关注钨基复合材料(如3D打印用钨粉)、核聚变材料研发企业。
结语:小金属的“大时代”
从“工业牙齿”到“能源转型关键材料”,钨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当光伏钨丝切割出更高效的太阳能板,当钨合金护航导弹精准命中目标,当PCB钻针支撑AI算力奔腾,这个“小而美”的金属,正以“硬实力”书写“大国重器”的篇章。短期看,供需紧平衡将延续价格韧性;长期看,新兴应用与战略价值将推动钨业迈入“黄金十年”——这不仅是价格的上涨,更是中国高端制造崛起的缩影。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