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4%,同比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2%,降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6%,降幅与上月持平。数据表明,在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与市场秩序优化的双重作用下,国内物价运行呈现积极信号,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对工业领域形成压力。
消费市场回暖:CPI环比转正,核心通胀连续三个月上行
7月CPI环比上涨0.4%,结束了此前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主要受季节性需求释放与服务消费复苏带动。食品价格方面,鲜菜、猪肉等价格随夏季供应增加有所回落,但非食品项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价格环比上涨明显,显示居民消费场景修复加速。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较6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且为连续第三个月上行。这一数据表明,在内需政策刺激下,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服务消费与改善型商品需求成为核心支撑。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称:“核心CPI的持续回暖,反映出消费市场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工业领域压力仍存,PPI降幅收窄释放积极信号
尽管PPI同比仍下降3.6%,但环比降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显示工业品价格下跌速度有所放缓。分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传统产业价格环比跌幅收窄,而新能源相关产业链价格保持稳定,部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价格甚至出现小幅上涨。
业内认为,PPI表现分化背后是市场秩序优化的结果。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上游原材料行业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国内“去产能、调结构”政策推动低端产能出清,叠加技术创新驱动,部分新兴产业价格韧性显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指出:“PPI环比降幅收窄,说明工业领域供需关系正在边际改善,但转型升级仍需时间。”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未来需关注内外平衡
7月物价数据折射出当前经济运行的两大特征:一是扩内需政策在消费端的传导效果逐步显现,二是工业领域仍面临外部环境与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的促消费政策(如汽车补贴、文旅消费券)有效提振了服务与耐用品消费,而PPI的边际改善则与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密切相关。不过,全球供应链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仍可能通过
进口成本传导至国内工业领域,需警惕输入性通胀压力。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核心CPI的连续三个月上行是积极信号,预示着消费需求正在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他建议,下一步政策应继续强化“消费-投资”良性循环,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来巩固消费复苏成果,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缓解PPI下行压力。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