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长江综合金属钕均价报53.0万元/吨,单日暴跌7500元/吨;氧化钕均价同步回落至43.65万元/吨,单日下跌1000元/吨,市场呈现“恐慌性抛售”特征。
一、国际政治与贸易政策:供应链“脱钩”加速与地缘裂痕
中美稀土博弈的“双向封锁”
美国MP Materials因中国加征125%关税停止对华出口稀土精矿,其股价单日暴跌13%,但美国本土重稀土分离技术仍100%依赖中国专利。
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涉及钐、钆、铽等7类),导致一季度镝铁合金出口锐减35%,但国际买家转向非洲(如马拉维Kangankunde矿)和东南亚渠道,氧化镝离岸价(FOB)溢价收窄至5%。
欧盟政策加码与“绿色壁垒”
《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稀土进口需满足“本土化加工比例≥70%”,否则加征25%关税,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对欧出口成本增加。
欧盟碳边境税(CBAM)倒逼中国稀土企业升级绿色冶炼技术,每吨镝铁合金碳排放需减少4.8吨,短期成本压力压制利润空间。
二、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美元走强与需求预期的矛盾
美联储政策扰动大宗商品定价
特朗普连续施压美联储降息,6月加息概率升至80%,美元指数升破107,压制以美元计价的稀土价格反弹空间。
中国一季度GDP增长5.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45.4%,但出口链受关税压制,轻稀土需求增速回落至18%。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稀土永磁板块(代码:02003578)单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5.13亿元,散户资金流出占比30%,反映市场对行业估值高企(市盈率TTM 33.46倍,历史分位85.9%)的避险情绪。
北方稀土(600111.SH)股价单日下跌1.74%,市值跌破千亿,与其实控人包钢股份(600010.SH)的关联性风险引发投资者担忧。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替代与高端化突围
“无稀土技术”的威胁与机遇
澳大利亚ASM的MagNex无稀土永磁技术磁能积突破20MGOe,已在家电、低端电机领域实现10%替代率,直接挤压轻稀土市场空间。
中国稀土集团开发低镝高铽永磁体,切入军工高温电机市场,单吨产品附加值提升30%,高端订单占比升至40%。
循环经济与二次资源争夺
废磁体提纯技术(回收率超95%)重塑重稀土供应格局,2025年中国稀土废料回收量预计占原生矿产量的15%,降低对外依存度。
日本TDK开发硬盘拆解回收技术,单吨钕回收成本降低至42万元,逼近中国分离厂成本线,加剧全球资源争夺。
四、区域供应链重构:东南亚崛起与非洲潜力
缅甸战火“红利消退”与替代渠道
缅甸克钦邦冲突导致中国自缅进口中重稀土量同比减少45%,但通过老挝、马来西亚等渠道进口量环比增长15%,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分离成本回落至158万元/吨。
印尼镍矿新政(镍铁税率由2%升至4%-6%)推高镍价,间接刺激新能源汽车厂商转向高丰度钕铁硼磁材,形成需求替代效应。
美国本土供应链的“理想与现实”
Mountain Pass矿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23%,美国军工磁材交付延迟,五角大楼拨款5亿美元研发铈钴磁体,但商业化需2年以上。
五、未来一周价格预测:多维压力下的弱势震荡
核心逻辑:
利空因素:美元走强压制大宗商品估值、磁材企业去库存压力(备货量达1个月以上)、无稀土技术商业化提速;
潜在支撑:北方稀土收储预期(传言规模5000吨)、第四代核电站订单集中释放(单台机组钕用量5-8吨)、缅甸冲突升级风险(概率35%)。
预测结论:
金属钕:或下探51-53万元/吨区间震荡,若跌破51万元可能触发技术性反弹;
氧化钕:受分离成本线(42万元/吨)支撑,价格或徘徊于41-43万元/吨,但高库存压力下反弹动能不足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