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年7月31日,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综合电池级碳酸锂(99.5%)均价为71000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500元;工业级碳酸锂(99.2%)均价为69350元/吨,同样下跌1500元。期货方面,碳酸锂主力合约收跌4.66%,报收68280元/吨。
供应担忧缓解,巨头表态稳定军心
引发本轮暴跌的核心导火索,来自供应端预期的根本性转变。昨日宁德时代半年报业绩会上,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锂矿项目生产经营均正常,已在一个月前向省市提交采矿权续期申请材料。” 这一表态彻底驱散了笼罩市场数周的“采矿证断供”阴云。
此前市场对江西锂矿采矿证续期问题高度敏感。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要求8家涉锂矿山企业在9月底前完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这一政策牵动全球1.5-2万吨/月的碳酸锂产能。随着龙头企业澄清,供应中断风险显著降低。
与此同时,海外锂矿加速涌入中国市场。6月中国碳酸锂进口量激增至12,300吨,环比大增45%。智利SQM、美国雅保等国际巨头加速向中国倾销库存,港口现货价格持续承压。
全球锂资源供应格局也在重构。非洲锂矿加速投放市场,6月中国锂辉石进口中非洲占比已达48%,且512.9美元/吨的均价较澳矿低27%,进一步压制国内锂云母提锂成本线。
需求疲软难改,库存高压难解
与供给放量形成尖锐对比的是需求端的持续疲软。尽管7月电芯排产环比增速达5%,商用车、重卡、储能板块表现相对亮眼,但终端消费整体仍显低迷。
下游电池厂库存周转天数从4月的28天激增至35天,部分厂商被迫降价去库。隐性库存正在显性化,现货市场流通量激增,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行压力。
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量增价跌”的矛盾态势。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预计达101万辆,渗透率攀升至54.6%,但总销量185万辆,环比下降11.2%。终端购买力不足导致电池厂排产环比持平,正极材料厂采购普遍采用“背靠背”模式规避风险。
储能市场虽保持增长,但低价竞争严重。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量同比增加18%,而磷酸铁锂电池招标价已跌至0.45元/Wh,倒逼锂盐采购持续压价。
资金退潮加速,监管出手降温
市场情绪逆转的另一大推手是资金面的剧烈变化。广期所连续出手调控期货市场,对工业硅、多晶硅、碳酸锂主力合约实施限仓措施,抑制投机资金炒作。
7月31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量为521849手,持仓量229368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减少43385手,表明市场情绪趋于理性。
产业链冷暖分明,电池板块受益
碳酸锂价格暴跌正在重塑新能源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上游锂矿企业首当其冲,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龙头股价持续承压,高成本产能面临退出压力。
相反,中下游企业迎来成本优化机遇。电池制造商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直接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降。据测算,碳酸锂价格每下跌1万元/吨,动力电池成本可降低约6-7元/kWh,显著改善制造端毛利空间。
锂电池概念板块7月整体表现相对抗跌,区间涨幅达3.04%。不过今日板块内部分化明显,宁德时代、比亚迪分别下跌4.5%和3.18%,显示市场对终端需求仍有顾虑。
后市震荡难免,静待供需再平衡
短期市场预计将围绕6.7-7.35万元/吨区间宽幅震荡。6.7万元/吨为盐湖提锂现金成本线,若跌破可能触发盐湖企业减产;7.35万元/吨对应全球锂辉石提锂平均成本线,价格反弹至此可能刺激高成本产能复产。
中期行业产能出清进程将逐步显现效果。2025年全球锂资源有效供给预计160万吨LCE,同比增18%,但高成本项目投产可能延迟。需求端储能装机量有望突破100GWh/季度,带动锂盐需求环比增长15%-20%。
长期来看(2026年后),随着中国海外锂资源权益产能占比超50%,南美盐湖提锂成本优势削弱,锂价定价权将向资源国倾斜。具备低成本资源与技术优势的企业仍将是长期赛道赢家。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