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以7.6%的增加值增速领跑制造业,较全国工业平均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展现出独特的产业韧性。这一增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而是建立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实基础上——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较国际水平低700千瓦时,95%的铜铅锌冶炼产能实现绿色工艺覆盖,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逆势增长的产业密码
在全球制造业PMI连续六个月低于荣枯线的背景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交出了一份"量增质优"的成绩单。上半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4031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新能源领域需求成为主要拉动力:新能源汽车用铝量同比增长42%,光伏组件用银浆需求突破800吨,动力电池铜箔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8%。这种结构性增长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1-5月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9%,利润增幅达16.9%,利润率较去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至5.2%。
增长背后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电解铝为例,通过产能置换和智能化改造,国内前十大企业产量占比已提升至68%,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显著增强。在江西铜业集团的生产车间,智能机器人正在进行阴极铜剥离作业,这种被称为"黑灯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使吨铜综合能耗下降18%,人工成本降低60%。
绿色革命的技术突破
云南文山铝业的全球首条全流程低碳铝生产线,正在重新定义电解铝的能源消耗标准。通过采用光伏直供、惰性阳极等新技术,该生产线每吨铝电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300千瓦时,碳足迹减少80%。这种技术突破并非孤例,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已降至13080千瓦时/吨,较世界平均水平低700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
绿色转型的深度正在改变产业基因:
✱工艺革新:95%的铜、铅、锌冶炼企业采用富氧熔炼、侧吹还原等低碳技术,硫捕集率提升至99.5%以上
✱能源替代:青海、新疆等地建成12个"绿电+电解铝"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占比超60%
✱循环利用: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占比分别达32%和21%,较2020年提高8和5个百分点
这些改变背后是巨额的技术投入。江西铜业集团负责人透露,其研发投入占比已连续三年保持在3.5%以上,重点攻关氢基直接还原、生物冶金等颠覆性技术。在山东黄金集团,全球首座智能矿山已实现地下开采无人化,资源回收率提升至98%。
政策赋能的顶层设计
支撑行业升级的是"1+N"政策体系的持续发力。今年3月,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成3-5个世界级铜产业集群,再生铜利用率提高至45%。紧接着,铝、黄金等重点品种的实施方案相继落地,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政策网络。
这些政策正在产生实效:
✱产能优化: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全国电解铝产能天花板稳定在4500万吨/年
✱标准引领:发布《低碳铝评价通则》等12项团体标准,建立行业碳足迹数据库
✱金融支持:绿色信贷余额突破8000亿元,铜铝期货市场引入碳配额交割机制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投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上半年有色金属领域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改造占比达65%,较五年前提高28个百分点,智能化矿山、数字工厂成为投资热点。
全球竞争的新坐标
当云南铝业的绿色铝锭运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当江西铜业的阴极铜成为宁德时代电池的原材料,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可以同频共振。这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不仅重塑着中国制造的底色,更为全球工业减排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行业面临双重机遇:全球能源转型催生万亿级新材料市场,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领域有色金属需求将增长300%;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倒逼产业升级,绿色产品溢价空间持续扩大。行业专家指出,下一步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突破高端材料国产化、构建全产业链循环体系、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合作。
这场始于数据、成于技术的产业变革,正在书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