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披露上半年运营数据,LG新能源产能利用率跌至51.3%,三星SDI小型电池工厂开工率骤降至44%,仅SK On因获得现代汽车订单支撑小幅回升至52.2%。韩电池商集体滑坡反应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与中韩技术路线分化的深层变局,中国企业凭借钠电、磷酸锰铁锂等技术突破抢占市场,韩国巨头正面临高端市场收缩、技术代差扩大的双重绞杀。
需求端来看,韩国电池业困境源于全球电动车市场增速骤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盟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12.3%,美国市场增速从2024年的56%放缓至18%。需求萎缩导致库存高企,LG新能源电池库存周转天数增加,而同期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已将较三元锂电更低,并应用于五菱宏光等爆款车型,比亚迪刀片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再突破,积压韩国企业在高镍三元电池领域的优势。
危机重重之中,韩国企业选择加注研发寻求突破,LG新能源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2%,重点攻关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三星SDI研发强度达11.1%,押注46系大圆柱电池量产工艺。但中国专利壁垒与成本压力仍难以跨越,难以匹配特斯拉的降价策略,反观中国企业,中创新航的46系电池良率突破92%,蜂巢能源短刀电池获Stellantis百亿订单,技术产业化速度更具备优势。
供应端来看,韩国电池业萎缩还暴露供应链脆弱,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26年起动力电池碳足迹需低于60kgCO₂/kWh,而LG新能源因绿电使用率不足30%,面临每辆车增加400欧元碳关税成本。同时,印尼镍矿出口政策调整导致中间品涨价,韩国企业镍钴锰原材料成本较中国企业高12%。地缘政治更添变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2026年电池组件北美本土化率达80%,迫使SK On暂停佐治亚州第二工厂建设,而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密歇根工厂已实现LFP电池本土化量产。
韩国困局反衬出中国模式的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维持在63%,虽低于理想水平,但通过“技术出海”开辟新增长极:宁德时代授权福特技术生产LFP电池,国轩高科在越南建厂规避贸易壁垒,瑞浦兰钧问顶电池获雷诺10GWh订单。更关键的是技术代际跨越——比亚迪钠电车型海鸥月销破3万辆,中科海钠与江淮合作的钠电SUV续航突破400km,彻底打破“钠电仅适用A00级车”的认知。
当前全球锂电行业正在快速洗牌,韩国电池产业面临瓶颈,若无法突破固态电池量产瓶颈、转向氢燃料电池等差异化赛道,恐将重蹈日本消费电子衰落的覆辙。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