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首都之窗挂网,明确提出“印发实施《北京市加快推动第五立面光伏应用的若干措施》”,首次将屋顶、桥面、水厂池体等“第五立面”纳入规模化光伏开发清单,并同步配套项目备案“绿色通道”和并网消纳“刚性兜底”。
文件公开仅三日,已有多家设计院连夜启动屋面荷载复核,券商更是将“北京屋顶光伏”加入八月金股组合,因为这座超大城市一次性释放的屋顶资源,可能比西北一整年的集中式电站指标更稀缺。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在8月5日提交的《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报告》,北京今年已锁定400亿千瓦时外调绿电,但本地装机仍是短板:截至2024年底,全市光伏累计装机仅6.8GW,其中分布式占比不足三成,屋顶可开发面积保守测算超过1200万平方米。若按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新建公共机构及园区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既有建筑改造比例不低于30%”刚性指标测算,2025—2027年将直接撬动2.5—3GW新增装机,对应投资规模约120—150亿元;再叠加交通场站、水务设施等场景,整体市场空间有望突破千亿。
政策细节透露出“北京特色”的精准与克制:一方面,明确“以建筑属性定规模”——学校、医院、地铁车辆段等公共建筑优先,工商业厂房次之,住宅屋顶暂不强制,避免扰动居民产权纠纷;另一方面,首次提出“源荷直连”比例不低于60%,余量可参与绿电交易,既缓解首都电网峰谷压力,又为业主创造额外收益。
更关键的是,文件同步修订了京津冀绿电交易规则,明确北京项目可跨省出售绿证,这意味着屋顶光伏不再只是“自发自用”,而是直接接入全国碳市场现金流。
产业链反馈迅速。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已在北京设立“超高层BIPV”专项团队,针对高架桥、水厂沉淀池等异形屋面推出轻质柔性组件;逆变器厂商阳光电源则联合国网北京电力上线“一键并网”小程序,备案到并网时长由4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金融端也在跟进——北京银行8月16日推出“屋顶光伏贷”,对装机容量1MW以下项目给予基准利率下浮20bp、期限最长8年的专项授信,并允许以未来绿电收益权质押。
二级市场的热度已从概念扩散到订单。8月12日至18日,北京本地BIPV集成商森特股份区间涨幅27%,成交连续三日放大;主营屋面防水同时切入光伏支架的东方雨虹同期获机构调研频次环比提升40%,调研纪要中“北京屋顶”被提及12次。
机构模型测算,若2025年北京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达到2GW,对应组件需求约4.5GW,逆变器需求2GW,按当前均价折算仅设备端就将贡献90亿元收入,再叠加设计、施工、运维,整体产业链弹性有望持续至2027年。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并非孤立行动。征求意见稿同步提出“与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形成屋顶光伏联动示范区”,这意味着京津冀将共享设计标准、组件选型及运维平台,边际成本有望进一步摊薄。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