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光伏玻璃市场迎来久违的价格回暖。2.0mm光伏玻璃均价较7月末上涨,3.2mm产品亦涨,终结了持续11个月的单边下跌行情。逆转背后,是政策引导、行业自律与供需再平衡的深度共振。福莱特、海控南海等龙头企业带头减产,7月行业日产能削减,工信部座谈会更推动全行业达成“低于成本订单重新议价”的共识,标志着光伏产业链“反内卷”战役取得阶段性突破。
此次价格回升的底层逻辑在于供给端的刚性收缩。
有消息称,7月光伏玻璃实际产能下降,产能利用率创三年新低。窑炉生产特性使行业减产代价高昂,但持续亏损倒逼企业壮士断腕:海控南海停运550吨窑炉及5条深加工线,福莱特公开表态“响应反内卷号召”,折射出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理性出清的决心。产能出清的传导效应正在显现,当前行业库存天数从6月的32天降至26天,部分规格产品出现结构性紧缺。
需求端则呈现弱复苏态势。
能源局数据显示,7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8.7GW(环比+12%),带动组件排产率回升至65%(较6月+8个百分点)。但产业链分化依然显著:双玻组件渗透率突破68%拉动2.0mm玻璃需求,而分布式光伏装机放缓制约3.2mm产品去库速度。更关键的是出口市场波动,欧盟碳关税试点导致对欧组件发货量环比下降15%,迫使天合光能等企业转向东南亚布局玻璃深加工产能。
政策持续发力。
工信部《光伏压延玻璃行业规范条件》修订草案拟将新建项目能效门槛提升至8.5GJ/吨(现行7.8GJ/吨),倒逼落后产能退出;财政部酝酿对光伏玻璃出口退税税率从13%下调至9%,抑制低价倾销。地方政府同步行动,安徽、河北等地对未完成冷修技改的生产线实施差别电价,每度电加价0.15元。
然而,行业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石英砂价格同比上涨23%至5800元/吨,侵蚀利润空间;其二,库存绝对值仍处高位,约28.6天用量待消化;其三,终端电站建设受组件价格战拖累,投资回报率承压。正如凯盛新能源所言:“供需错配修复需时”,当前涨价本质是减产驱动的弱平衡,而非需求拉动的强复苏。
市场已提前布局。
光伏玻璃板块近一月涨幅达18%,福莱特获国家制造业基金10亿元注资用于窑炉氢能改造,信义光能则与宁德时代签署BIPV用超薄玻璃独家供应协议。技术迭代也在加速,旗滨集团电子级玻璃产线投产,开辟半导体封装新赛道。
展望后市,价格回升的持续性取决于产能出清与需求复苏的赛跑。若9月装机旺季带动组件排产突破70GW,叠加冷修产线复工周期(通常3-6个月),供需缺口或扩大至8%。但长期看,具备石英砂自给能力、氢能窑炉技术、BIPV场景定制化优势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赢得定价权。这场“反内卷”战役的终局,或将重塑全球光伏玻璃竞争格局。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