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数字能源等百余家头部企业集体响应,储能行业正式启动系统性“反内卷”行动。这场由行业协会主导、覆盖90%头部企业的自律公约,直指行业低价恶性竞争痛点,试图通过技术标准重构与报价机制优化,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产业生态。
此次倡议的核心突破在于建立“非价格竞争”新规则。
根据倡议内容,企业需以技术指标、安全认证及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作为竞标基础,杜绝低于成本价的投标行为。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跌至0.8元/Wh,部分企业甚至报出0.68元/Wh的“自杀式”价格,而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为0.75元/Wh。这种恶性循环导致2024年储能系统集成商亏损面扩大至63%,倒逼产业自救。
技术升级成为破局关键。
倡议明确要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营收5%,重点攻关固态电池、智能组串式储能等前沿领域。宁德时代已启动钠电储能系统量产,成本较锂电低18%;华为推出“一簇一管理”智能系统,将电芯失效率降至0.1PPM;比亚迪刀片储能电池能量密度突破180Wh/kg,循环寿命较传统产品提升50%。
产能出清同步加速。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仅58%,较2024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在倡议推动下,行业已启动首轮产能优化:亿纬锂能暂停10GWh方形电池扩产计划,海辰储能将2025年产能目标从100GWh下调至65GWh。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能源局拟将储能项目并网标准从“具备2小时调节能力”提升至“4小时”,预计淘汰30%的低端产能。
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26年起储能产品必须提供碳足迹认证,倒逼企业加速技术迭代。国内绿电交易试点扩容,配套储能项目度电收益提升。
短期阵痛难以避免。
当前行业库存水位仍处高位,约28GWh系统待消化,部分中小厂商可能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但长期看,这场“反内卷”战役将推动行业从价格血拼转向价值竞争。具备全栈技术能力、全球化认证体系与绿电消纳场景的企业,有望在2026年行业出清后占据70%市场份额。正如倡议所预示的:当劣质产能退场,真正的产业巨头将从硝烟中崛起。
【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