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年8月6日,长江综合铟均价报2700元/千克,较上一交易日下跌30元,延续了近期震荡回调态势。这一价格波动背后,是科技需求爆发与供应结构性矛盾的深度博弈,折射出铟市场“短期震荡难改长期上行”的核心逻辑。
需求端:科技革命催生“铟需求新引擎”
半导体领域:磷化铟(InP)衬底技术突破,成为5G基站、激光雷达、光纤通信的关键材料。数据显示,2024-2026年磷化铟市场增速达12.42%,预计2026年国内光模块用铟需求增长35%。
显示面板行业:ITO靶材仍占全球铟消费量的80%,折叠屏、车载屏等新兴市场年增超15%。京东方墨西哥建厂受关税影响转向日产铟原料,印证铟在高端显示领域不可替代性。
光伏与新能源:HJT电池虽推进无铟化,但钙钛矿技术突破拓宽应用场景,CIGS薄膜电池因弱光发电特性成为BIPV首选,带动铟需求增长。
供应端:结构性矛盾与政策约束并存
原生铟增产受限:全球90%的铟为锌冶炼副产品,中国占原生铟产量的50%以上。受铅锌矿环保限产影响,粗铟产能受限,精铟利润微薄(不足100元/kg)抑制扩产意愿。
再生铟回收率低:再生铟回收率仅60-70%,难以对冲原生供应波动。广西/广东/云南三省库存占比超70%,但行业整体库存同比增6.01%,显示供应结构性紧张。
出口管制推高成本:中国2月实施的铟出口限制已推高国际报价5%,鹿特丹交货价达425美元/kg,进一步挤压国内供应。
未来展望:
短期波动:7月广西冶炼厂高价成交推高预期,但全产业链库存仍处高位,深天马越南建厂因进口依赖导致毛利率承压,暴露供需错配风险。
中长期走势取决于两大变量:
技术替代风险:二维硒化铟材料突破可能减少传统硅基芯片用铟量,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替代;石墨烯在触摸屏领域替代率或达40%,但导电性差距使铟仍占85%市场份额。
政策与地缘影响:若中国进一步收紧出口,可能推高国际铟价20%;而秘鲁、澳大利亚等产地政治风险可能引发短期供应中断。再生技术突破(如生物冶金)或增加5%供应量,但技术成熟仍需时间。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