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年9月10日,长江综合金属镝均价201.75万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5万元;氧化镝均价162.5万元/吨,下跌0.5万元。这一价格波动背后折射出政策调控、供需格局及资金动向的多重博弈。
政策收紧:总量管控强化稀缺属性
8月22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纳入严格总量控制,并首次将进口矿、独居石纳入调控范围。这一政策直接限制了稀土供给端的无序扩张,尤其是中重稀土如镝、铽的产量。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稀土出口量同比增长13.3%至3.86万吨,但出口均价却同比下降24.2%至0.59万美元/吨,反映出政策对高端稀土品种的出口管制效应——通过限制低价原料出口,倒逼国内企业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型。例如,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欧洲镝、铽价格暴涨超3倍,国内外价差显著拉大,强化了国内资源的战略溢价。
供需矛盾:新兴需求与供给弹性博弈
从需求端看,新能源汽车、风电、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持续爆发。2025年机器人领域氧化镨钕需求占比预计达8.7%,增速超6%;而缅甸克钦地区计划2025年底停止稀土开采,占全球7.9%的供应量面临中断风险,进一步加剧供给紧张。但短期来看,国内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指标若大幅放宽,或导致阶段性供应过剩,这也是镝价短期回调的重要诱因。
资金动向:投机退潮与长期配置分化
资金面上,稀土ETF(516780)近20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42.81亿元,显示短期投机资金退潮;但ETF规模较5月底仍增长300%至34.91亿元,反映长期配置需求仍在。板块指数下跌0.29%,北方稀土等龙头股跌幅超0.3%,凸显市场对短期价格分歧加剧。
战略价值重估:从工业原料到国家安全资产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博弈背景下,稀土已从普通工业原料升级为关键战略资源。美国通过政策干预加速冶炼产能建设,但实际产能释放需数年;中国则通过出口管制、总量调控等组合拳巩固产业链主导权。例如,2025年4月我国实施出口管制后,氧化铽、钕铁硼出口量短期下滑后逐步修复,海外氧化镝、氧化铽价格分别上涨至910/3550美元/公斤,较内盘溢价率高达292%/251%,凸显“逆全球化”浪潮下稀土资源的战略溢价。
结语
镝价短期回调是政策收紧、供需博弈与资金动向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来看,在新能源革命与地缘竞争双轮驱动下,稀土的战略价值将持续重估。但需警惕国内供给弹性、需求端波动及下游成本传导压力等风险。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短期价格波动,把握龙头企业技术壁垒与产业链优势带来的长期机遇。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