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 22 日,长江综合金属钕均价报 720000 元 / 吨,氧化钕均价报 567500 元 / 吨,较前一交易日双双下跌 1250 元。在传统 "金九银十" 消费旺季,作为新能源产业链核心原料的钕却逆势走弱,这一现象背后是供应放量、需求疲软与市场信心受挫的三重压力共振,稀土市场的供需天平正悄然倾斜。
供应端放量:龙头扩产叠加进口补充,库存创阶段性新高
钕价承压的核心推手来自供应端的持续增量释放。行业龙头北方稀土的扩产效应已逐步显现,其 2025 年钕精矿产量预计突破 27000 吨,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 30%,仅 9 月氧化镨钕排产就环比提升 8%,其中氧化钕产量占比高达 55%。厦门钨业的产能补充同样不容忽视,其权属企业包头金龙的 5000 吨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项目已逐步投产,进一步放大了上游原料的供应压力。
进口市场的补充加剧了供应宽松格局。作为轻稀土重要补充来源的缅甸稀土矿,10 月上旬仰光港出口量环比增长 18%,相关矿源于中旬集中到港,国内原料库存较月初增加 15%。供应端的叠加效应直接反映在库存数据上:截至 10 月 8 日,国内金属钕社会库存达 1200 吨,较上月激增 20%,库存消费比升至 0.8 个月,结束了此前连续 5 个月的去化态势。库存高企下,贸易商出货意愿显著增强,部分企业为回笼资金主动让利,成为压制现货价格的直接因素。
需求端疲软:新能源旺季哑火,补库周期进入尾声
与供应放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下游需求端呈现 "旺季不旺" 的疲软态势。钕的核心下游钕铁硼磁材企业已进入补库尾声,9 月中旬以来磁材厂原料库存周期已从 30 天升至 45 天,采购需求环比减少 20%,江西某中型磁材企业直言 "当前库存可满足至 10 月中旬,短期暂无补库计划"。
终端市场的疲软进一步传导至上游。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 1-12 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销量为 36.7 万辆,同比下降 1%,厂商批发量较上月同期更是减少 11%。作为钕铁硼最大消费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直接削弱了对上游磁材的需求拉动。即便风电行业 1-8 月新增装机达 57.84GW,同比增长 22.1%,但 10 月最新开标项目的交货期多集中在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终端需求释放存在明显时滞,尚未传导至上游原料采购环节。
出口市场的下滑更让需求雪上加霜。受美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影响,国内稀土永磁出口订单较去年减少 15%-20%,磁材企业出口占比从 35% 降至 28%,9 月我国稀土出口量同比已下降 4.3%,海外需求的收缩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供需失衡。
信心受挫:替代技术冲击 + 政策预期消化
替代技术的突破给市场信心带来显著冲击。新莱福自主研发的第四代 SmFeN 磁材已实现 30 吨 / 月中试量产,成本较钕铁硼降低 40%,且已进入特斯拉 Model 3 改款测试环节。尽管短期难以实现大规模替代,但这一技术突破打破了市场对钕铁硼 "不可替代" 的固有认知,显著挫伤了贸易商与下游企业的囤货意愿。
政策红利的快速消化进一步加剧了价格调整压力。10 月 9 日商务部发布的稀土全产业链出口管制政策,虽覆盖钕铁硼磁材制造技术等核心领域,但政策主要针对技术输出环节,对当前现货供需格局影响有限。前期因政策预期催生的上涨行情缺乏持续支撑,市场逐步回归基本面主导的定价逻辑,资金撤离迹象明显,北方稀土股价 9 月以来累计下跌 16.8%,成交量较上月同期萎缩 30%,资本市场的冷淡反应也传导至现货市场。
结语:供需失衡下的调整仍将延续
今日钕价的下跌,本质是 "供应放量、需求观望、信心不足" 三重压力共振的结果。短期来看,金属钕 1200 吨的高库存尚未出现去化迹象,而下游磁材企业补库需求疲软,钕系产品仍将处于调整阶段。尽管 2025 年国内稀土开采配额增速已降至 5.9%,且缅甸克钦地区宣布将于年底前禁止稀土开采,但长期供应收缩的预期难以抵消短期供需失衡的现实压力。后续市场能否企稳,关键要看四季度新能源汽车终端销量能否回升、风电项目能否提前启动备货,在此之前,钕价或仍将在供需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