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刚果(金)实施的钴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国内钴产业龙头华友钴业相关负责人近日对外表示,该政策对公司原料及产品供应稳定性影响有限,今年的长协订单正按照正常节奏完成出货。据介绍,公司钴供应来源已形成多元体系,除刚果(金)外,在印尼布局的镍湿法冶炼项目所伴生的钴副产品,成为保障供应稳定的核心支撑。
作为全球钴资源主产国,刚果(金)的出口政策变动向来备受全球钴供应链关注,此次配额管理制度的实施也引发了市场对供应端的普遍关注。在此背景下,华友钴业的供应稳定性表态,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华友钴业的供应底气,关键在于其提前构建的多元供应网络。负责人明确表示,公司并未依赖刚果(金)单一供应渠道,在印尼布局的镍湿法冶炼项目所伴生的钴副产品,已成为重要的补充来源。据悉,印尼红土镍矿采用高压酸浸工艺(HPAL)处理时,镍与钴的回收比例通常稳定在10:1左右,这意味着镍产能的释放将同步带来可观的钴资源产出。
目前,华友钴业在印尼的华越、华飞两大镍钴湿法冶炼项目已实现稳定运营。两大项目合计年产能达到18万吨,且均已达成稳产超产目标。按照10:1的镍钴回收比例测算,仅这两大项目每年就能为公司提供1.8万吨伴生钴资源,为钴供应筑牢基础。
未来产能的持续加码更让公司钴供应前景值得期待。负责人透露,当前华友钴业已具备约4万吨/年的钴冶炼产能,而计划于2026年年内投产的KNI湿法项目,将进一步提升钴产能规模。该项目设计年产12万吨金属镍,投产后预计可新增1.2万吨伴生钴产能,届时公司自有钴年产能将突破3万吨,大幅增强对外部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刚果(金)配额管理制度落地的背景下,拥有多元供应渠道尤其是自有伴生钴资源的企业,将在供应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上占据优势。华友钴业通过“镍钴协同”的海外布局,既有效规避了单一资源依赖风险,又借助印尼镍产业规模化优势实现钴资源高效获取,为其在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