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A股半导体板块上演“暴力拉升”——国科微、海光信息、寒武纪等龙头股单日暴涨12%,续刷历史新高;半导体ETF(南方159325)放量涨超4%,科创芯片ETF同步跟涨。这场“科技股狂欢”背后,是周期复苏的底层逻辑、AI算力的需求核爆,与国产技术突破的三重共振。
周期触底后温和回暖,是“V型反弹”的号角
半导体行业的“周期律”从未失效:经过2022-2024年的深度调整,全球半导体市场正以“超预期”速度复苏。国内企业更交出“硬核答卷”——AI算力需求爆发叠加国产替代加速,海光信息等龙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50%。这不是“温和回暖”,而是“库存见底叠加需求井喷”的V型反转。
AI算力不是“加分项”,是“生死线”
如果说周期复苏是“地基”,AI算力需求就是“火箭推进器”。从云端大模型训练到终端智能终端,全球算力需求正以“月均30%”的速度狂飙——这直接催生了对高性能芯片的“饥渴式需求”。更关键的是“国产替代”的紧迫性,当海外巨头在先进制程领域“卡脖子”,国内企业必须在AI芯片、存储芯片、设备材料等环节“突围”。这也是为何市场资金疯狂涌入半导体板块——它不仅是“科技赛道”,更是“国家安全赛道”。
小金属的“大角色”,硅、铜、镓锗如何托举“中国芯”?半导体制造的每一寸“精密”,都藏在金属材料的“细节”里:
硅:芯片的“地基”,99.9999999%的纯度要求比太空级材料还严苛。12英寸大硅片已成为主流,但全球市场仍被日企垄断超60%,国内沪硅产业等企业正加速“抢滩”。
铜:芯片的“血管”,用大马士革工艺刻进硅片的铜导线,直接决定芯片速度与功耗。制程越小,铜互连技术越难——这是“纳米级”的技术攻坚战。
镓、锗:化合物半导体的“维生素”。氮化镓让5G基站效率提升3倍,砷化镓让卫星导航信号精度再上一层楼。但全球镓产量90%来自中国,锗资源也高度集中,它们的供应稳定,直接关系着半导体产业链的“安全线”。
未来AI是“发动机”,国产替代是“安全带”,展望后市,半导体行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启幕,当然,挑战同样严峻,先进制程研发成本飙升、地缘政治扰动供应链、稀有金属价格波动……但正如浙大电子束光刻机“羲之”的诞生——当技术突破不断打破国际垄断,当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形成合力,中国半导体的“自主之路”,只会越走越宽。
结语:半导体狂飙,不是“情绪炒作”,而是周期、算力、技术三重浪叠加的必然结果。当“中国芯”的心跳与全球科技革命同频,这场“硬核行情”,或许只是“科技牛市”的第一声冲锋号。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