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国内电解液龙头企业天赐材料发布的最新财报引发市场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度公司电解液出货量突破50万吨,同比增幅达26%,但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却呈现"双降"态势,分别同比下降18.74%至125.18亿元、降幅扩大至74.4%仅剩4.84亿元。这种"增量不增收"的倒挂现象,折射出锂电池材料行业深度调整期的阵痛。
据机构统计,自2023年以来电解液市场经历持续两年的价格滑坡。作为核心产品的磷酸铁锂电解液现货价已从2022年底的5.25万元/吨暴跌至2024年末的2万元/吨,累计跌幅超过60%。即便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5%的市场背景下,全产业链产能过剩压力仍使材料价格在2025年一季度持续低位震荡。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电解液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65%左右,部分中小企业已进入"以价换量"的生存模式。
面对行业寒冬,天赐材料正通过垂直整合与全球化布局寻求破局。公司近年来持续推进六氟磷酸锂、LiFSI等关键材料的自供能力建设,2024年关键原料自给率已提升至75%以上。同时加快海外基地建设,位于摩洛哥的电解液工厂预计2025年三季度投产,届时欧洲本土化供应能力将突破8万吨/年。这种"产业链一体化+属地化生产"的战略组合,帮助公司在2024年维持了2.8%的行业领先毛利率。
但持续扩大的产能规模犹如双刃剑。根据机构调研,2025年全球电解液有效产能预计突破140万吨,而市场需求预测仅为115-120万吨。天赐材料计划年内将市场份额提升至30%的战略,或将加剧行业洗牌。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布局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同样面临产能过剩隐忧,2025年该领域规划产能已达行业需求预测值的1.5倍。
在传统业务承压背景下,天赐材料正尝试培育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财报显示,其新型锂盐LiFSI出货量同比增长220%,在半导体蚀刻液等特种化学品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不过新业务目前营收占比不足8%,尚难形成业绩支撑。分析机构普遍认为,2025年二季度电解液价格虽有望企稳,但行业整体盈利修复仍需等待产能出清,预计天赐材料全年净利润增幅将维持在5%-8%区间。
这场持续三年的行业寒冬,正在检验龙头企业的战略定力。天赐材料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将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和"海外市场开拓"双轮驱动应对挑战。随着4680大圆柱电池、半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提速,高端电解液产品或许能为行业打开新的价值空间。但就现阶段而言,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矛盾,仍是横亘在所有市场参与者面前的现实考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