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晚,上汽MG官方宣布,旗下全新纯电动车型MG4于当日晚7点正式开启预售。据上汽MG总经理陈萃透露,该车型定价将下探至10万元级别,成为首款搭载半固态电池技术的大众市场车型。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进程的重大突破,更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成本控制的全新路径。
技术亮点:半固态电池突破性能与成本平衡
MG4搭载的70kWh半固态电池由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联合研发,能量密度达180Wh/kg,CLTC综合续航里程537公里。尽管仍保留5%的液态电解质(固液混合方案),但该电池已通过严苛的“360度针刺测试”,并在-7℃低温环境下实现比传统磷酸铁锂电池高13%的续航达成率,兼顾安全性与低温适应性。
清陶能源降本路径解析:材料与工艺创新双轮驱动
此次MG4定价策略的关键,在于清陶能源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
1. 锰基正极材料替代战略
材料替换:清陶能源通过环评报告披露,其昆山基地已将传统高成本三元正极(NCM)替换为锰酸锂、磷酸锰铁锂等锰基材料。内蒙古乌海基地更是规划年产2万吨锰酸锂正极材料,依托锰资源成本优势(较镍钴材料低30%-50%),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
技术路线:锰基材料不仅资源丰富,且通过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技术,可提升离子电导率,兼顾循环稳定性与能量密度。
2. 干法工艺与规模化生产
工艺革新:清陶能源与先惠技术合作开发的干法辊压设备已完成交付调试,该工艺通过减少溶剂使用与干燥环节,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预计单GWh设备投资较湿法工艺降低20%。
产能布局:除乌海基地外,清陶能源已在昆山、台州、宜春、成都等地布局生产基地,形成覆盖正极材料、电芯制造到回收的全产业链闭环。
3. 负极材料渐进式迭代
尽管金属锂负极是长期目标,但清陶能源短期采用石墨负极以控制成本,并通过高能量密度设计(如537公里续航)间接提升系统性价比。未来金属锂负极成熟后,电池重量与体积有望进一步优化。
行业影响: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
MG4的预售标志着固态电池技术首次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其10万元级定价打破行业对固态电池“高价高端”的固有认知。清陶能源通过材料替换、工艺创新与规模化生产构建的降本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范本。
上汽清陶合作动态:
双方合资成立的上汽清陶已在上海启动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目标2026年实现量产。
乌海基地8月批量生产锰酸锂材料,年产能2万吨,支撑MG4及后续车型的电池供应。
结语:技术普惠开启新能源市场新格局
MG4的推出不仅是一款车型的预售,更是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的里程碑。清陶能源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突破,证明高能量密度与低成本可以兼得,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新动能。随着规模化效应显现,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在3-5年内成为主流选择,推动全球电动化进程迈向新阶段。
总体来看:MG4的定价策略与清陶能源的技术路径,为固态电池商业化提供了“性能-成本”平衡的典型案例,未来需持续关注其量产一致性及长期循环寿命表现。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