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固态电池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显著优势,成为全球科研机构和企业竞相角逐的焦点。9月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的一则招标公告,让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简称“有研广东院”)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招标启幕:设备采购助力研发升级
此次公布的固态电池研发中心2025年(第一批)设备采购项目,犹如一场精心筹备的“装备盛宴”,为有研广东院的固态电池研发注入新的动力。项目总预算金额达345.9万元,分为两个采购包,各有侧重又紧密关联。
采购包1预算金额为249.9万元,采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基础实验设备到先进生产设备的多个品类。压机、鼓风干燥箱、高温真空干燥箱等基础设备,为材料制备和实验研究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行星球磨仪等先进设备,则能够实现对材料微观结构的精准调控和优化;而电芯测试设备、视觉桌面机等检测设备,则确保了电池性能的可靠评估。这些设备的采购,将进一步完善有研广东院固态电池研发的硬件设施,为科研人员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采购包2预算金额为96万元,专注于采购固态电解质烧结段生产系统1套。这一系统的引入,将有助于提升固态电解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为固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两个采购包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体现了有研广东院对项目质量和进度的高度把控,确保采购的设备能够精准满足研发和生产需求。
创新之源:多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有研广东院成立于2021年,由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四方协议共建。这种多方共建的模式,为有研广东院汇聚了丰富的资源优势。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有色金属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有研广东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则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产业对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为有研广东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有研广东院致力于构建“创新 +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围绕新能源材料、先进电子材料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三大主领域,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用固态动力电池、新型储能用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前沿新兴氢能、智能传感等方向。这种精准的定位和前瞻性的布局,使有研广东院在新能源领域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突破:固态电池领域成果斐然
在固态电池领域,有研广东院固态电池研发中心重点布局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体系和干法成膜技术。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等优点,是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有研广东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开发了多款低成本、高电压、高离子导卤化物电解质材料,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
同时,干法成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电极制备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环保等优势。有研广东院建设了百吨级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产线和干法电极中试线,实现了高活性物质占比、高负载干法正极极卷及超薄卤化物电解质膜输出,具备5 - 60Ah全固态电池软包制备能力。这一系列技术突破,使有研广东院在固态电池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从数据上看,有研广东院的成果更是令人瞩目。2023年,其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400Wh/kg。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电池能够存储更多的能量,从而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有效解决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问题。
展望未来:规划引领产业新征程
除了现有的技术成果,有研广东院还有着宏伟的未来规划。目前,该院已完成0.1 GWh干法电极中试线建设,并规划建设500吨/年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线和60Ah全固态软包电池线。这些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有研广东院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500吨/年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线的建设,将满足大规模生产固态电池对电解质材料的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60Ah全固态软包电池线的建设,则将实现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提供高性能的电池产品。
有研广东院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征程中,相信有研广东院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应用,成为全球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军者,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